一、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发展特点
(一)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年龄发展趋势
幼儿能够对自我心理特征认识和评价后,在他们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呢?孩子们对自己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看法,幼儿正处于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阶段,且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征(刘金花,1997)。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相当有信心,即使一再经受挫折,他们也仍然能保持无畏的全能感。有研究结果显示,儿童与其他年龄组被试相比,在归因上可能存在更大的积极偏向,儿童早期对能力、自尊和对未来成功上的评价更高,但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Jacobs,Lanza,Osgood,Eccles,& Wigfield,2002)。也有研究表明,在预测故事主人公的消极人格特质能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改善时,儿童相对于成人被试表现出了显著的乐观主义倾向(Schuster,Ruble,& Weinert,1998;高雯,杨丽珠,2005)。
斯蒂佩克(Stipek,1984)认为,当儿童进入小学后,其有关自身的积极观念会逐渐消退,但它依然明显存在。斯诺(Snow,1993)通过对131名一、四、七年级的儿童实施研究发现,当要求儿童将自己的成败与他人的成败经历进行对比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都会做出自利偏向归因。可见,自我提升动机在小学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年幼儿童的自利偏向归因要强于年长儿童。有研究者发现,同样是焦虑、创伤后应激(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被试,成人会高估一些负性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表现出自我指向偏向(self referent bias),即认为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儿童被试则不会高估负性事件的发生率,而且表现出他人指向偏向(other referent bias),即认为更多的负性事件会发生在别人身上(Dalgleish,Taghavi,Neshat-Doost,Moradi,Yule,Canterbury,1997;Dalgleish,Moradi,Taghavi,Neshat-Doost,Yule,Canterbury,2000)。布法德等(Bouffard)在2011年采用纵向追踪的方法,对不同类型自我评价偏向(biases of self evaluation)小学生(M=9.7岁)进行为期5年的追踪,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自我评价偏向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抑郁增加且自尊下降的阶段。在儿童期(11岁)抑郁的患病率(低于6%)相对较低,而到了18岁,患病率会迅猛地增加至12%~25%之间(Hankin,Abramson,Moffitt,Silva,McGee,Angell,1998)。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可能会经历更多的负性事件,加之儿童经历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习生活的过渡,他们会更加全面地审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及特质,由于这些原因,自我服务偏向可能会随之下降。
有研究者对266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认为自我积极归因偏向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明显的变化,由儿童(8~11岁)到成年(55岁)均存在着自我归因偏向,在青少年期这种偏向最小,儿童期这种特点最典型。在儿童、青少年、成年3个阶段表现出中间低而两头高的趋势,而小于8岁儿童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见,是否更小的孩子也有自我归因积极偏向尚有待考察(Mezulis,Abramson,Hyde,Hankin,2004)。
(二)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性别差异
在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上,是否存在着性别差异?已有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果并没有达成一致。对21个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在自我归因上存在性别差异。而索恩(David Sohn,1982)在另一个元分析研究中指出,自我归因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分析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问题。小学低年级女孩与男孩相比,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能力(Diener,Dweck,1978)。有研究者以7~10岁小学生为被试,对儿童的自我信念进行了研究,考察他们对数学、阅读、体育、乐器等方面的自我信念,结果表明,男孩在传统的男性角色能力方面认为自己更强,如数学能力、体育能力等,而女孩则在社会赞许的女性角色方面认为自己更具有优势,如阅读能力、音乐能力(Eccles,Wigfield,Harold,& Blumenfeld,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