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合作学习

第一节 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什么是合作学习,人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多种定义,[1]比如,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任务和控制教学过程的。

到目前为止,有关合作学习的界定大致有:①形式说,有的视合作学习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名到6名学生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动的活动。”[2]②方法说,有的把合作学习视为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是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情境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3]③互动说,有的把合作学习看做是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如“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地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4]④评价说,有的注意到了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地位。如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至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

从学生活动的组织结构看,形式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合作学习在时间和空间安排都与班级授课制有很大区别。方法说容易把合作学习简单化,使合作学习走向形式化的误区;此外,用方法来描述合作学习就只能是一种静态的描述,不能反映其灵活性、发展性。互动说将互动推至教师与教师,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与传统的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评价说不同于传统的竞争评价观,它把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和提高上,对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诠释了合作学习的内涵。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合作学习的要素

国外学者分析了合作学习的构成要素,比如,斯莱文(Slavin)的三因素理论(小组目标、个体责任、成功的均等机会),库埃豪(Coelho.E.)的四因素理论(小组的形成与管理、任务设计、社会因素、探索性谈话)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五因素理论。这些理论对合作学习含义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其中,以约翰逊兄弟的合作学习要素论影响最大。

(一)积极互赖

积极互赖是小组成员之间一种促进性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而言之,积极互赖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除非他们的组员取得成功,否则他们自己就不能获得成功(反之亦然),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同其他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某个任务。

为了促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现,教师必须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小组要达到的共同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在合作学习的实施中,小组成员间积极互赖关系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建构。如表3-1:[5]

表3-1 小组成员积极互赖类型表

(二)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积极互赖产生促进性的互动,促进性互动是指学生们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取得良好成绩而付出努力。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能引发一些重要的认知活动,促进彼此解释,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承担学习责任。为使面对面的互动富有成效,小组的规模以3~4人为佳。

(三)个体责任

个体责任是指每个学生都必须分配一定任务,承担一定责任。个体责任通过对每个学生表现的评估来体现,评估的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相互帮助、支持和鼓励,不劳而获的“搭车”“占便宜”是不对的。

(四)处理好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

合作学习较之竞争性学习有着更大的复杂性,因为学生们必须同时进行两种活动,一种是学科作业活动;另一种是小组活动。社交技能不会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出现,它需要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就像传授学术技能一样,教师必须激发学生运用这些社交技能的动机,使他们从合作学习中学会彼此认可、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小组自我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必须进行定期的评价活动,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通过小组自评,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教师要给小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小组自评,提供一个自评的结构与标准,评价标准应尽量具体,使学生能够参照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强调自评结果信息的反馈,使合作在自评中不断地完善。

[1] 殷向东.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微.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2)

[2] 嘎斯基.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王坦,译.山东教育科研,1993(5)

[3] 王红宇.美国合作学习简介.外国教育资料,1991(5)

[4] 姚新德.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5] 马兰.合作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