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帮助[1]
当结束我在中国的教育生涯之际,我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欣慰和深沉的感激。在即将离开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我的许多朋友们时,我的心情又显得十分沉重。
1986年,我来到南京。进香港对中国学生英语教学23年之后,到南京来任教只不过是我的生活与工作的继续。和到处都是水泥建筑的香港相比,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的南京,真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我就在这里开始了教学。我以充沛的精力,昂扬的斗志,并带着新的美好希望,迎接新战斗。
很难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我在南京的生活和工作。学生们对我教学上的配合和促进;同事们和我一起对教育理论与教育方针的热烈讨论;还有许许多多朋友给予我的真挚的友情;当我手腕骨折后,本校晓园(外籍教师的宿舍——编者注)工作人员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还有校外办许扬华先生为我们组织的那些丰富多彩的旅游观光,以及我几次获奖的情景,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值得我珍惜的美好回忆。
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之一,是访问晓庄师范的那一天。外语学校中师班的学生陪我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过去,我对陶先生认识很肤浅,那天,我了解了陶先生的生平、他的理想、他的教育方针。我觉得陶先生很多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是相吻合的。于是,我萌发了想更多地了解陶先生的愿望。回校后,我下决心,进一步研究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在我上课时,是与学生们谈论陶先生的好机会,我好像自己也成了学生。我从同学们热爱陶先生的感情中,领会了不少陶先生的精神。
我学陶的“专业”教师是张一之先生,是他帮助我深入研究陶行知著作,进一步理解陶先生思想的,他给了我一些有关的书籍,我尽自己的努力,去读那些中文版的陶行知著作。在我的教学日志里,夹着陶行知语录的书签,在我的玻璃台板下,是一页陶行知书言的印刷件。张一之先生是一位离休教师,曾任过校长。陶行知先生是他的老师。每当张先生与我谈起陶行知和他的教育事业与献身精神时,总是充满热忱,这使我心潮澎湃。每次拜访张先生时,他都要帮助我学习陶行知著作,使我对陶先生的思想有更深刻的领悟。张一之先生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给我写了一幅陶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把它裱装后挂在墙上。这句话是我每天走向课堂、鼓舞我献身教育的精神力量。
江苏省陶研会赠送我一套《陶行知全集》,我打算把这部书与书法条幅一并赠给南京外国语学校图书馆,让学生们永远铭记陶行知的理想。
还有一个难忘的日子,是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的那天,我和我的同事蹇兴华教师应邀去参加庆祝活动,那是我第三次去晓庄师范。出席这次纪念活动的大约有二百位左右的老师,年老的与年青的共聚一堂向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表示爱戴和尊敬。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荣幸并深受鼓舞,我确信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在继续发扬。陶先生的理想正在实现。当我们去祭扫陶墓时,那些资历很深的学者们还讲述了许多关于他们教师生前的事迹,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陶先生的伟大。
1990年9月7日,那天也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那天,我和范京华校长一道参加行知奖授奖大会。我被授予优秀教师奖,当我踏上主席台与我的中国同事们一道接受证书与奖章时,我不禁自问:我配做陶先生的弟子吗?
中国正站在她实现现代化的大道上,我希望中国在制定未来的政策时,优先考虑教育事业,这是一切事业进步的基础。教育是长远的投资,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却是促进中国以雄健的步伐迈进21世纪的必要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要想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陶行知先生是我们的先驱,他的献身普及教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中国新的一代尤其需要一个坚固的教育基础,他们才能够去面对和接受中国社会进步带来的挑战。教育是社会继续进步,不断发展的关键。因为教育为新中国的成长在培养建设人才,它需要的是这样一代的青年:这些青年不是依靠别人,而是用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去创造祖国的未来。
我希望在南京工作的8年和在香港工作的25年,是我为中国的青年贡献了一点力量的岁月。我将怀着衷心的喜悦和对学生们诚挚的感激,回顾这些岁月。
现在我又要回香港去了,我认为我在香港还是我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继续,既然1997年已经不远,南京和香港距离显得更近了,我将尽力为这一桥梁做一块基石。
(蹇兴华 译)
[1] 原载周洪宇:《陶行知研究在海外》(新编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