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陶行知的足迹献身中国教育事业[1]
在香港我已经教了中国学生三十来年,最近四年,我又在南京教中国学生。我确实感到自己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中国青年当中的一员。我的学生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而付出的热情、干劲和辛劳,激励并鼓舞我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献给普及教育的事业。在这一点上,我和陶行知先生的理想是一致的。我将踏着他的足迹前进并为此感到自豪。还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就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很感兴趣,但直到1986年我才有机会来到中国大陆工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是1966年开始知道陶行知的。陶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道出了我的心声。这是我最初“接触”陶行知。我想更多地知道说这句名言的人。直到1986年我到南京外国语学校任教时这个机会才来到。我在“南外”所教的班级中,有替南京晓庄师范代培教师的“中师班”。中师班学生平时帮助我了解陶行知,使我对陶先生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楚并逐渐丰富。后来,我又去拜访了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走在陶行知纪念馆展厅中,我觉得陶先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正在给我们讲述他的教育思想。过去我对陶先生只有“直观”的认识,现在终于得以充实。
我第二次“接触”陶行知,是去参加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这次大会使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献身精神,他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毫无私心的奉献,他的作为,他的成就,他对理想的忠诚和信念,像火炬一样,点燃了我。
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宏愿,那就是把为封建主义所禁锢的死气沉沉的农村变得生气勃勃,要结束只属于少数人的士大夫教育,要把教育普及于大众。只有普及教育才能改变中国。他充分认识到普及教育是一切改革的基础。他认为没有普及教育,现代化不可能奏效。他为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受教育的权利而奋斗,他成功了。他所倡导的普及教育使他的同行们也觉醒了,他们开始为实现当时国家最伟大的现代化而努力。陶先生主张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切合实际、包括全面的。中国过去的教育是属于少数人的士大夫教育,陶先生主张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要把教育普及于大众,让教育为社会服务。他从不脱离乡村教育,从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而是扎根基层,既教、又学,还实践。他不要名望和荣誉,拒绝提升,一心一意献身自己的理想。他创办了晓庄师范,把自己在金陵大学、而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积累的理论和学问用于乡村教学中。他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在“教、学、做”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他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写的东西,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方案。
当前,中国正面临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在进行改革,陶行知当年为之奋斗的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代教育者的首要任务。他的箴言“以社会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不光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也适用于现在的社会。教育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的,这就意味着教育不能脱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为社会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为社会服务,目前来说就是学校改革的方向。我很高兴地在《中国日报》上读到几篇有关教改的文章,有一篇文章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文章谈到中学的毕业考试和大学的入学考试即将改变。希望新的考试制度会减低竞争的强度,并把考试的重点放在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上,而不仅仅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目前,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事实上,学生和老师都劳累过度,而且方向并不对头。学生花许许多多时间去记事实、背公式,学习的东西对社会实践和经济发展用处不大。对老师的要求只是使学生考试合格。老师没有时间在业务上有所发展,没有时间去研究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法最适合现在需要。我们这个现代化是电子时代。学校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学校不能忽视那些校外的“教育”。学生从校外“课程”中接受的东西应该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学校才能起到真正教育和启发学生的作用。学生应有区分、明辨、推理的能力,应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校需要进行实验,老师应该有地方、有时间试验新教材、新教法,而不应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使学生考试上。只有增加教师自由支配进行实验的时间,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待遇,那些有才能的能够成为很好的教师的青年才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陶行知先生号召我们教育工作者为社会的大多人数谋福利。推动社会前进需要普及教育,教育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为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不仅奉献了他的才能和知识,而且奉献了他的一生。教育就是把自己奉献给学生。我们不光是奉献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我们还奉献我们本身。这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把教育学生看成一种崇高的职业。我们掌握着未来,因为今天的青年将成为明天的领袖。每个学生都有天赋和才能,教师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使他们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发挥。教育还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特别是尊重彼此的思想上。“教师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先生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来中国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学习。我的学生、我的同事和我的朋友帮助我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帮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成就和失败,最重要的是让我了解中国对来来的理想和希望。我们在友谊和相互信任的友好气氛中携手前进。能实现长期以来的梦想——到中国大陆来工作,我感到高兴,也感到荣幸。我不把教书当成谋生的职业,而把它看成神圣的天职,为了这个事业,我奉献自己的才能、知识和一切。我的确希望我所做的一点工作,我所做的一点努力,能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一点贡献。我为友谊和献身而来。
每天,当我向教室走去,我都“遇见”陶行知先生,“听见”他对我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蹇兴华 译)
[1] 原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