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圈”计划——我和我的一年级新班
李丽君 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五小学
确切地说,我要向您讲述的是我和我的第二个一年级新班的故事。
时光倒流至2009年的黑色秋天,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也是第一次教一年级,进班前,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严厉的老师,课堂基本常规一定要在9月充分落实。可是这群“小猴子”却不买我的账:上课时只要我一转身,他们就说个不停,叽叽喳喳如麻雀一般,我刚批评完这边,那边又开始吵闹。判作业时,都一下子挤了过来,你推我搡,我扯着嗓门指挥,可是他们的声音比我还大,哪还听得见呢?天天声嘶力竭,可上课下课还是吵闹一片,终于有一天,疲惫的我趴在桌子上大哭了一场……磕磕绊绊地熬过了一年。因为畏惧,从此再也不敢教一年级。
2012年我来到新学校,校长对我说让我准备当一年级班主任,我只觉得头晕,还想去买点“金嗓子喉宝”。从此,开始了我和我的第二个一年级新班的故事。
不论怎样,这些年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我细细地回味着过往,发现自己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让孩子们“害怕”我。尽管我提高了分贝,严厉地呵斥,可是他们却总像小狗一样,第一秒感觉很害怕,第二秒就忘了。所以,这次进班前,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至少先让一部分孩子喜欢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得非常顺利,因为我手里拿了两块闪亮的“大奖牌”,一块儿代表女孩子,一块儿代表男孩子。孩子们因为好奇不停地惊呼着“这么大的奖牌!”“真漂亮!”我迅速地将奖牌贴到了黑板上,并慢慢地阐述游戏规则:“李老师的奖牌可从来不随便送人呦!如果男孩子表现得好,老师就在男孩子这边加一颗星,女孩子表现好,就给女孩子加一颗!(如下图所示)得到最多星星的就能得到‘大奖牌’。”在课堂上我只要看到某一个女生做得好,就马上奖励全体女生一颗星,男生亦是如此。这一下子就振奋了全班的士气。这就是我的第一包围圈——“男生女生”圈。
在我的坚持下,一个多月的磕磕绊绊总算熬了过来,学校很多老师都夸“你们班的这个小女孩儿真能干。那个小伙子真懂事。”此时此刻只有我自己知道缩小“包围圈”的时机到了。按照对他们的了解,我将全班30人按照个人能力的强、中、弱进行了重新组合,共分为5个大组,每组6人。每个组都由孩子们自己推选出3位组长,分别为学习组长、卫生组长、生活组长。因为这些孩子们在男女生竞赛中积累的人气和威望,组长人选和我事先猜想的基本一致,于是我一下子多了15个“战友”,加上我自己就是16:15,“包围圈”顺利收缩。而我的工作也因此减轻了不少:学习组长每天负责收作业,并且按组码放整齐交给老师;卫生组长负责组内每一位同学的个人卫生;生活组长负责午饭和午休的纪律;我负责总结情况和调解矛盾。平静的冬天飘着晶莹的雪花,一片一片地落下,是那样的平淡、安详。我成了一位“教语文和数学的老师”,而不再是那个“声嘶力竭的大嗓门保姆”。
故事到这本应结束了,我的“包围圈”计划只是想让孩子们“学规矩,不吵闹,不用老师来喊叫”。可尝到了甜头,我就想继续下去,看看能不能在教学方面得到更好的利用。新学期伊始,孩子们经过艰难的选择,终于两两一组地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在课堂上,我用“你的小伙伴”来称呼他们彼此,比如一位同学因为走神没有听见老师的提问,我就会说:“请你的小伙伴告诉你老师的问题好吗?”又如一位同学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就会说:“咱们一起请教一下你的小伙伴,听听他是怎么想的。”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这种方式,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总是自己的小伙伴,看着他们在一起认真思考的画面,我总是微笑着,任由自己沉醉在画中。这绝不是传统的“一帮一”,确实有的组似乎两个人都很需要帮助,可是这两个“笨小孩”却不需要他人的“拯救”。我听过他们一起讨论,看过他们一起欢笑。写错了擦掉,又写错了又擦掉……着急吗?当然不会!这似乎就像两个人一起玩泥巴,你说捏得像个爸爸,我说捏得像个西瓜。他们没有别人快,但是我喜欢看着他们这样慢慢成长。
从伏案大哭那年到现在,我收获的是安心、充实与喜悦。它的成功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我的计划从头到尾都是以鼓励、奖励为主。不仅孩子喜欢被鼓励,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不是吗?只有得到他人的宽容与鼓励,才会干劲十足;第二,我的计划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我悄悄地记录下他们的优势、弱点,为每个人都做了一张秘密名片,这样我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全班进行调整和分组;第三,我的计划缓解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我不喜欢吵闹的孩子,其实孩子也不喜欢扯着嗓门嘶吼的老师呀!正是这个计划让我们尊重彼此,爱着彼此。
这就是我的“包围圈”计划,这就是我和我的一年级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