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记忆的胶片

(引言)

我们一生都忘不了的就是生命历程中,那些印象深刻、难以磨灭的记忆。它们定格了时间,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变成了我们大脑中永不磨损的胶片,像一直开着的机器,不定时地反复地清晰播映……

我回来了

2006年12月6日,相距两年多的时间,我回到了这里。一切都没有变。

校舍依然。

校门两侧的平房依旧以其斑驳的样子让人想象它曾经拥有的窗明几净和琅琅的读书声。

所谓的硬化路面也还是由几块市场上再也找不到的青色老砖拼凑而成,它似乎要以这样一种沉默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它历经过的岁月。

分别坐落在校园东、北、西方向的独体教学楼因为有学生在上课依然充满着生气,不间断、清晰入耳的仍然是师生间那种亲切的唱和。

土操场上的孩子们并没有因为飞扬着的尘土而减少嬉戏玩耍中的快乐,童真稚趣的笑声充溢着校园的各个角落。

常常说快乐童年,童年快乐,而真真正正属于孩子们的“真快乐”究竟有多少呢?这个问题,在我的大脑中瞬间闪过。

坐落在校园中间的两层办公楼还是如以往一样简洁干净,天蓝色的墙漆似乎可以削减人们内心的些许不平静。

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当教育局领导宣读任命文件时,老校长落泪的情形。

这眼泪让人不得不想到关于人、生命、爱这样的命题。

如果说当时并不能真正懂得老校长的心境,但时隔十年之后的我,却能够深刻理解和体味她的那份真切情感。

其实,在后来的日子里,每每想起这一幕,都会让我感慨良多,也总会让我想起某篇散文中的某些字句:

怅然间,忽然觉得人的一生,像极了一棵树,从春日的繁殖摇曳到秋日的黄叶凋零,不知不觉走完了一生。

……

只是觉得,当一切都已过去,一切成为现实,在一天秋色中回眸往事时,能够拥有一份平和的心境。无论是丰茂还是凋零,都是一种体验和过程,也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想起它们的时候,不仅仅拥有满怀的记忆,更有满怀的温情。

是啊,落叶无语,却如金。

使命与初心

已是年底,同事们都在各自忙碌着年终的各种总结工作。在不打扰大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找同事“聊天”是我那段时间主要的工作内容。当然,聊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更多地了解关于学校的一切。

因为有在这里做过两年副校长的经历基础,我和同事们很熟,聊得也很轻松自然,学校的发展状况、教师的所思所想,甚至同事们的家庭与婚姻等都成为我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分析元素。

1960年建校的团结四小,大体经历了中苏四小、反修四小和团结四小三个历史阶段,从学校的名字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发展的时序,当然也会勾起我们好几代人的万千思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苏友谊不断加深,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掀起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浪潮。

随着苏联援建重点项目——包钢、一机厂、二机厂、一电厂、二电厂、303厂、202厂等大型企业在包头破土动工,包头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来自东北、华北、华东等省市的建设大军纷纷支援草原钢城,掀起了建设**:原包头被改造成了东河区,又新建了青山区、昆都仑区、白云矿区、石拐矿区,各项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轻工业、手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部门纷纷建立。市三区的适龄儿童迅速增加,仅有的几所学校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新兴城市的发展需求。包头市人大一届四次会议决定,新建5所中学、12所小学,其中包括团结四小(当时称中苏四小)。由于正处于中苏两国关系密切时期,以“中苏”命名的学校不断出现,中苏四小就是时代的产物。

1960年建成的中苏四小,占地面积为1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26平方米。实行全日制授课,学制六年,有12个平行班,近700名学生。有教师32名,学历以简师、高中为主,中师为最高学历,但人数较少。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足开齐了算术、语文、思想品德、音乐、体育、图画、劳动等全部课程。

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后,学校更名为反修四小。

“**”之后,学校健全了规章制度:恢复考试制度,语文、数学一概采用闭卷考试,百分制记分;建立统考制度,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批卷,相互监考。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增至19个教学班,每班60人左右。在1978年的全区语文统考中,学校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以教学为中心,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85年学校更名为团结四小。

学校自力更生,争取各方面支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盖起了学校历史上第一座两层办公楼,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学校教师也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为美化校园群策群力。

学校虽然经历了“5·3地震”“两校合并”等重大事件,但是全校师生以团结、勤奋、严谨、进取的良好校风,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地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可以说,从建校之初的艰辛创业,到“十年动乱”的风雨飘摇,再到改革开放对兴校之路的努力探索,团结四小在坎坷的发展道路上奋进着。

追溯学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诉说着无尽的杏坛春暖,也折射着每一寸土地蜕变进步的痕迹。

我是从石拐大山里走出来的,1991年从包头师范学校毕业,“学而优则仕”让我这个山里的女娃三十五岁就成为一校之长,而且是当时最年轻的校长,这无疑给一颗年轻的心平添了许多欣喜。但在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之后,我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接到任命的激动兴奋开始变得凝重。

我,是这里的第十任校长。

当谈到工作感受时,我发现教师话语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就是“呗”,如“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呗”“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呗”。

我一度困惑于这个字眼,当时,我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理解或者说如何准确判断教师的工作状态。

“呗”,语气助词,表示“罢了,不过如此”的意思。

随着分析的深入,我感觉到其中的一份倦怠,甚至还有一些无奈。

学校教师工作状况大体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按部就班、毫无活力。

老师们普遍都“很乖”的工作状态,对一所学校来讲究竟是不是一种好现象呢?

我认为不是。

表面上看是好管理,但实际上只是学校管理层在想事、在做事,并没有真正做到“全员动起来”。

人们常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里甚至连一点涟漪都没有。活力与创意都被安稳的想法所取代,老师们工作起来缺少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团队发展意识几乎为零,学校缺少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记得当时的一位副校长对我说,“校长,每年谈创新,要创新,创新创新,我脑子里现在已是空的了”。

现今的中国,“自主创新”是人们嘴边经常出现的词语,但事实上,大家把关注点总是重重地落在“创新”上,而忽略了“自主”。我认为,没有了自主又怎么会去创新呢!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让鲜活生命成长的地方,校园本应该是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团结四小教师群体的生命力在哪里呢?

韩非子有一句经典之语:“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早在多年以前,我就知道一则小故事,美国知名学者麦克尔·波特在给中国国企高层主管培训时说,企业管理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员工把事情做规范,第二个层次是让员工成为该职位上的专家,第三个层次是让员工感受到工作是一种生命历程,感受到生命因工作而快乐。

参照麦克尔·波特的理论,我该如何做到不仅能“尽人之力”,更能“尽人之智”,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

我想,这是一个基础命题,也是破解学校现状、实现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而真正把这一命题理解透彻了、正确解析了却是在做校长的三年之后,当然,这是后话。

接下来,我从教导处调出了学校所有学生的学籍,在和管理团队认真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大约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部分孩子个人卫生相对较差,学习成绩也不尽理想,文明礼仪方面的表现就更加不尽如人意了,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在玩耍中时不时地说一些粗话脏话。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孩子们身上朴素、能吃苦、不和同伴攀比的优秀品质。

学校教师告诉我,这部分学生的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的程度绝大多数只是初中和小学,科学教育、管理子女的能力较低,更谈不上辅导孩子的功课。加之工作忙碌,早出晚归,闲暇时间少,导致孩子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出现无人管的现象。

我也曾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二年级的小同学,可能是因为多次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请家长。当时,孩子是站在家长与老师的中间的,当老师问及孩子时,孩子使用相对规范的普通话回答,当孩子回答父亲的问题时,就瞬间改成了和父亲一样的方言,很难让别人听得懂。从孩子父亲的着装以及言语表达不难看出,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

看着小家伙灵活应变于老师和家长之间,我心里很是感叹,孩子无权选择家庭出身,但是有权选择未来。如何去选择?这就赋予我们学校与家长关乎一个生命成长的一份责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校之间的合作中,我们又能帮助家长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做哪些事情呢?

学校教师还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老师批阅作业时常常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一个“阅”字,有一位家长却把它认读为“问”字,所以常常会疑惑老师每天在问什么。出于某种心理,家长只是把这个疑问长时间地放在心里,直到有一天,和一位好姐妹聊天,说起孩子功课之事时才顺口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好姐妹拿来作业一瞧才解开了她的疑惑。

学校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笑出了眼泪,作为听者,我的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心酸,当然,作为从大山走出来的我,更知道这些孩子身上背负着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家庭希冀与未来。

他们的父母抛下几代人的乡情,陀螺般忙碌于钢筋水泥所构建的世界里,肩扛着背井离乡所有的“苦”与“难”,就是希望他们的娃们有好学上、有好书读,能够有出息,以此改变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命运。

感同身受,那一刻,我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为强烈。

我们目前所关注的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让所有的孩子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我期待着,这一美好理想能早日实现。

于我而言,以前,使命是一个假大空的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套话官话中才会出现的,它似乎离我很遥远,应该是教育家肩负的事情。其实,这个使命更像现实中的一个个目标,你只需有计划地去努力,并且,这个目标时刻会鞭策你不停地前行。

我的心静了下来。

我开始认真思考。

我开始以敬畏之心面对校长的征途。

也正是因为怀有敬畏之心,在后来所遇到的挫折、成绩以及种种状况面前,我都可以找到安抚或者平静自己的理由。

其实最能主导你脚步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不是吗?

当然,作为校长,压力还来自外部因素,如2005年,企业办学移交政府管理,全昆都仑区小学一下从十几所增至三十多所,而且是百舸争流、百花争艳。

作为一所多年不受人们关注的“薄弱校”,如何客观、理性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怎样才能具有新的竞争力?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团结四小的未来发展之路?

团结四小迫切需要一场变革。

团结四小迫切需要一种适合学校实际和发展的新的理念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