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这本书名为“品格塑造:慎独教育理论与实践”,记录的是闫华英校长与她所进行的慎独教育十年的实践躬耕和理论探索的艰辛历程。想一想,认识华英校长也整整十年了。十年前,我担任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教育局局长时,她所在的学校——团结大街第四小学还是昆都仑区极为普通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薄弱的一所学校。十年中,我因工作需要,在全市多个单位及岗位任职,再次回到教育系统时,团结四小的变化之大令我深感震惊与激动。
变化,不只在于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高大簇新的楼房,尘土飞扬的土操场变成碧绿如茵的塑胶操场。走进这所崭新的学校,你能感受到一种舒朗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气息是由温馨典雅的校园环境散发出来的,是由学生活泼而又不失文雅的精神面貌传递出来的,是由教师意气风发而又不失儒雅的精神气质辐射出来的,是由校长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似的风采迸发出来的。这大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文化”吧?而这种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就是十年来华英校长与她的师生坚持不懈开展慎独教育的一种效应吧!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根基,也是一所学校的魂魄所在。这个“魂魄”是无形的,不能靠圣诞树式的自我装点和标语口号式的精美装帧。一所学校精神殿堂的搭建,是需要学习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来完成的。华英校长能够选择走文化立校之路,带领她的团队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足见她的睿智与英明。翻开这本书,华英校长文化立校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样态十分鲜明。“人人修养自身,人人文明高雅,人人自强不息”“让自律成为品质,让自省成为习惯,让自强成为追求”,这是在探究中形成的慎独文化乃至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条主线、两项结合、三个步骤、四项建设、七个载体”的立体德育网络,这是在多年实践探索中构建起来的慎独教育模式……字里行间,我们处处可以洞见华英校长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发展的流脉,以及她作为实践者躬耕前行的印记。
发展学校,首先要发展教师。作为校长,她关心教师、相信教师、激励教师。她强**师内在的自觉与主动,注重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她提出将“木兰文化”渗透于学校管理,彰显巾帼风采,激励教师积极践行“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工作上自主、精神上自强”的慎独行动公约,并努力让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团队幸福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当教师把追求共同的学校文化当作“甜蜜的事业”时,他们的心灵空间就会日益丰盈、饱满,他们就会以自身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来引导学生对于慎独文化的体验、理解和感悟。
发展学校,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发展学生。作为校长,她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她深知,儿童终将成为一个完整、丰富、大写的人,学校教育就是要发现儿童、唤醒儿童,帮助儿童打好生命的底色。在寻找与每一个儿童个体生命发展的契合点的过程中,她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志道据德”。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河床。而“慎独”,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干部要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立德树人,德厚而成人,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道德修养要从儿童做起,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做起。今天我们清晰地看到,团结四小的学生在慎独教育土壤的滋养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这些可能会永远融入他们的生命之中,历久弥新。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觉得,好校长能够造就好学校,好学校亦能成就好校长、铸就好老师,培养更多的好学生。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位好校长,看到了作为校长的一种信仰、一份责任、一种态度,还有一份坚守。
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智力活动。坦率地讲,这本书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我认为,恰恰是因为这点瑕疵,才更让人觉得真实和自然,没有高不可攀之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将思想付诸文字,用文字书写人生,关键是自己要有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以及对教育的独立思考和理解。
十年磨一剑。愿华英校长和她的慎独教育能在下一个十年走得更稳健、更从容、更坚定!也愿下一个十年,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有更多的校长和教师能够相携相伴,且思且行,不忘初心!
李占峰
(内蒙古包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