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相关领域知识
一、职业概述
(一)职业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职业,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有很多记载。一是指官事和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唐杨倞注:“职业,谓官职及四人之业也。”)二是指职分,应做之事。(《国语·鲁语下》:“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宋王禹偁《和杨遂贺雨》:“为霖非我事,职业唯词臣。”)三是指职务,职掌。(《资治通鉴·后周纪一》:“李谷足跌,伤右臂,在告月馀。帝以谷职业繁剧,趣令入朝,辞以未任趋拜。”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宋承五代之弊,不能釐正,故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辩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四是指事业。(宋石孝友《水龙吟》:“职业才华竞秀,汉庭臣、无出其右。”)由此可见,职业的内涵与所指都是非常丰富的。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职业的定义也各有侧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职业”被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法国的一个权威词典将职业界定为,“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从管理学角度,萨帕在诠释职业发展的概念时提出,“职业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个人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连续活动。国内有些学者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姚裕群等人认为,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潘锦棠指出,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
综上所述,人们一般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酬工作。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种工作只有能够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才能成为职业,并且劳动者从事这项工作时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劳动角色和社会角色,劳动者必须按社会结构中这一社会角色的规范去行事。从职业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职业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从业者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持生存,即通过职业劳动获得收入;二是发展个性,发挥个人才能,即劳动者在职业劳动岗位上发挥才能,并使个人特长得到发展;三是参与社会劳动,即劳动者通过职业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对社会来说,职业具有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运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作用。
(二)职业的特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从人类社会早期的分工,还是从现代工业化时期严密的社会分工发展来看,职业总是社会分工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提供能源、动力的煤炭、石油、电力等行业,提供生产和消费领域所需的成品、半成品的冶金、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建筑等系统,以及提供交通运输工具的航空、铁路、公路等部门,都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支柱,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正是这些领域的大发展,推动着社会职业的发展。
统计资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职业中,2/3以上诞生在工业化出现以后的时代。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为新生职业提供大量的物质基础的能力。经济发展的规模经营使得职业活动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层出不穷,催生新的职业;此外,大批职业的出现需要社会有能力支付诸多新生职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消费。
从职业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职业具有如下十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社会性。指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劳动力与社会的结合,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专业性。指职业事实上是从业者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创造财富,任何职业都对从业者有特定的职责要求。
第三,经济性。指从业者从事的职业活动是可以获得经济收入的。只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才有资格获得报酬。职业是劳动的价值体现,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第四,稳定性。指职业活动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条件、使用工具、特定的技术等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相对不变的。
第五,规范性。指职业所具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第六,群体性。指某一职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数。
第七,同一性。指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由于环境相似,人们就会形成相同的行为模式,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和道德规范。
第八,差异性。指不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劳动性质等都不相同。
第九,层次性。包括各类职业间的层次和各个职业内部的层次。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所说的这种职业的层次往往是由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劳动水平,收入水平,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以及权力地位等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
第十,时代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热门职业。“IT热”“金融热”“公务员热”“外企热”……这些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
职业是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纽带,个人通过职业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通过职业对个体贡献进行补偿回报以保证个体的稳定生活。众多的职业分工及相对应的从业者的工作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这是职业的各种特性的综合体现。
(三)职业分类
职业分类在世界上被视为国家经济以及劳动力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管理和国家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作为一个国家进行人口统计、经济预测、劳动力社会化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在国际上一直受到普遍重视。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荷兰、丹麦、俄罗斯、波兰、奥地利、挪威、匈牙利、新西兰、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均已制定了本国的职业分类标准。
1.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是指在国际劳工组织1949年第七届国际劳工统计专家会议上通过的《职业分类草案》基础上,多国政府的专家研究制定出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于1958年第一次出版,并于1968年、1988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修订,形成目前最新的版本ISCO-08。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提供了一个包括全部从业人员在内的系统化的分类结构,它共有四个层次,逐层划分出由粗到细的职业类别。1968年版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的层次是大类、小类、细类和职业项目,1988年修订为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1988年版《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的结构为10个大类、28个中类、116个小类和390个细类。大类中除立法者、军队因其技能不确定外,技术和辅助专业人员为第三级;职员、服务员和商店与市场销售人员、农业和水产业技术工人、手工艺人和有关行业工人、设备与机械操作和装配工为第二级;简单劳动者为第一级。1988年版《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对四个等级的技能有明确的规定,从第一级到第四级分别对应初等教育、学徒培训、大学本科资格和研究生资格。
2007年12月3—6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劳动统计专家三方会议更新了《国际职业分类标准》。更新后的分类结构为10个大类、43个中类、130个小类、433个职业。大类为管理者,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专业人员,职员,服务和销售工作者,农业、林业和渔业技能工作者,工艺和相关贸易工作者,工厂和机械操作者及装配工,基本职业,军队职业。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是目前国际上对职业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权威性指导工具,也为各成员国制定各自的国家职业分类标准提供了样板和参考作用。尤其是它在移民就业问题上以及指导咨询国家间劳动力的转移、雇主与雇员间匹配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通行的标准。
2.我国现代职业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人口普查以及劳动人事规划指导等方面的需求,根据我国国情,开展了大量的职业分类调查研究工作,并制定了有关职业分类的标准与政策。我国在职业分类领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先后制定了《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修订了《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组织制定了199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于2015年7月29日颁布了新修订的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使得我国的职业分类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职业分类与代码》(GB/T 6565-2015)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9月10日共同发布的。作为我国职业分类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其是以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同一性进行职业分类的。这种分类不考虑从业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还是个体经营者或其他所有制;不考虑其用工形式是固定工或是临时工;也不考虑其行政隶属。对于脑力劳动者,一般要考虑其所具备的技能、学识、经历以及职务上所承担的责任;对于体力劳动者,一般要考虑其劳动作业程序、使用的工具设备及原料、生产的产品、提供服务的种类及服务的类型等。
《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的职业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包括8个大类、63个中类及303个小类。8个大类中,第一、二大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第三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四、五、六、七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均被列入第八大类。《职业分类与代码》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并且落实到每个从业者。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将企业真正发展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这就要求国家在加强劳动力程序化管理、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做好工种划分工作,改变以往工种划分过细的状况,对工种名称与内容相同,操作技术与工艺相近,使用设备、工具相似的工种进行调整、合并和简化。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务院各行业部委的劳资机构,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四年时间,于1992年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
工种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和工艺技术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工种的划分以大多数企业专业分工和劳动组织的基本现状为依据,从当时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管理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和劳动组织改革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工作岗位的稳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等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包括46类、4700多个工种。每一个工种都包括编码、工种名称、工种定义、适用范围、等级线、学徒期及熟练期等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和完善,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了实现劳动力社会化管理、为国民经济信息统计和人口普查提供服务、为教育与培训就业提供服务三个目的,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于1999年编制了国家第一部职业分类大典,作为劳动力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基础,2010年逐步启动了各个行业的修订工作。2015年7月29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审议、表决通过并颁布了新修订的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维持8个大类,增加9个中类和21个小类,减少547个职业。第一大类: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修订后的第一大类包括6个中类、15个小类、23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增加1个中类,减少1个小类、2个职业,并对部分类别名称和职业描述进行了调整。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11个中类、120个小类、451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减少3个中类,增加5个小类、11个职业。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三大类强化其公共管理、企事业管理等领域行政业务、行政事务属性,包括3个中类、9个小类、25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减少1个中类、3个小类、28个职业。第四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包括15个中类、93个小类、278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增加7个中类、50个小类、81个职业。第五大类: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包括6个中类、24个小类、52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中类维持不变,减少6个小类、83个职业。第六大类: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包括32个中类、171个小类、650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增加5个中类,减少24小类、526个职业。第七大类:军人,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从近年来我国劳动就业的实践来看,大学毕业生主要在第一、第二大类职业中就业,第三、第四大类也有相当部分,其余大类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定会越来越广泛。
(4)中国台湾及澳门地区职业分类。
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分类始于1962年,台湾地区“内政部”组织编纂了第一部“台湾职业分类典”,之后进行了三次修订。1978年,“内政部”为满足人力发展工作的需要,编印了“台湾职业分类典”。“台湾职业分类典”基本是结合不同时期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的,分为大、中、小和细类四个层次。1962年版的“台湾职业分类典”共有9个大类、70个中类、208个小类和1423个细类;第一次修订的“台湾职业分类典”共有9个大类、85个中类、308个小类和1646个细类;第二次修订的“台湾职业分类典”共有10个大类、37个中类、114个小类和394个细类;第三次修订的“台湾职业分类典”共有10个大类、37个中类、105个小类和342个细类以及2547个职业名称。经多次修订后,“台湾职业分类典”内容层次分明,定义描述简明扼要,结构上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体现了中国台湾地区的特点。但由于受经济发展领域及规模所限,“台湾职业分类典”所描述的职业领域等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
除中国台湾地区外,我国的澳门地区也制定了符合本地区情况的职业分类。澳门职业分类主要是依据《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制定的,共分为9个大类、26个中类、114个小类、368个细类和1602个职业名称。
(四)职业素质与职业人
在现实生活中,谈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治本之策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前不久本书作者所在单位组织的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从毕业生感知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来看,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排在前五位的是综合素质、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践经历和责任意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职业素质的构成
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专家们提出的观点,他们将劳动者素质分为体能素质、智能素质与非智力素质三大类,每个大类又逐级划分为若干次级类别,具体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劳动者的素质分类
从上述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则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因此,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对素质的这种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素质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
第三,素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
人们通常提及的关于不同种类的职业素质及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
◇身体素质:指体质和健康(主要指生理)方面的素质。
◇心理素质:指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政治素质: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信仰等方面的素质。
◇思想素质:指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受客观环境等因素影响,如家庭、社会、环境等。
◇道德素质: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方面的素质。
◇科技文化素质:指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修养方面的素质。
◇审美素质:指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指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
2.职业素质的基本特性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总体说来,它具有下列一些基本特性。
◇职业性:不同的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李素丽的职业素质始终是和她作为一名优秀的售票员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她所说:“如果我能把十米车厢、三尺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时自己有点烦心事,只要一上车,一见到乘客,就不烦了。”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如教师,经过三年五载的教学生涯,逐渐形成了怎样备课、怎样讲课、怎样热爱自己的学生、怎样为人师表等一系列教师职业素质,便保持相对稳定。当然,随着他继续学习、工作和受环境的影响,这种素质还可继续提高。
◇内在性:一个人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学习、认识和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并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
◇整体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体素质有关的。我们说某某同志职业素质好,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好,而且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好,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好。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些素质,就不能说这个人职业素质好,因此职业素质具有整体性。
◇发展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但是,社会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新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这个角度说,职业素质还具有发展性。
3.现代职业人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用“很职业”来赞美一个人,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也常常感慨有时“职业化”比“专业化”更重要。这其中提到的“很职业”与“职业化”都是对现代职业人素质的描述,但究竟现代职业人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怎么样才能称得上职业化,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看,现代职业人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以结果为导向的职业思维以及以生存为导向的职业心理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形象:包括职业着装、商务礼仪等,简要概括为举止得体、仪表大方、谈吐温文尔雅。
◇时间观念:守时,具体体现在遵守上班时间、会议时间、同外公司的人约定的时间及完成工作的时限等。
◇有效沟通:懂得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并懂得沟通的基本要素——表述、倾听、反馈。
◇角色清晰:能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明确的认知,行为表现符合角色期望。
◇注重原则:处理事情有原则性,不感情用事。
◇团队合作:能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定位,与其他成员一起为团队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实现团队的目标。
◇全局观念: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不局限于个人或本部门利益。
◇成本意识:为了公司利益,做事考虑工作效率和成本。
◇心理素质: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差距、失败、否定,能够进行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
◇职业技能:具有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相应技能,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
◇适应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和变化,不断创新和提高自己。
◇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直诚信,维护职业形象与职业声誉。
◇工作与生活:能妥善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我们说一个人比较职业,通常是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判断依据的。
标志一:健康的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
凡事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思路清晰。不怨天尤人,不迷失方向,不走冤枉路,从观念上彻底解决职业生涯的方向问题。
标志二:良好的职业道德。
勤奋工作、业务熟练,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平公正,顾全大局、勇于让步,自觉控制成本,注重企业效益。做事认真专注,懂得责任比职责更重要,有职业信誉。
标志三:完备的现代职业礼仪。
能充分尊重他人,仪表优雅、大方,行为举止规范,谈吐得体,能清晰地展现职业身份。
标志四:现代职业精神。
乐观、向上、自信,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突破自我;胜不骄、败不馁,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有职业责任感。
标志五: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知晓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自律,善于推销自我和人际交往,懂得换位思考和赞扬他人,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断提升自己。
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
二、职业要素与职业资格
(一)职业要素
如何描述一个职业,一直是职业专家、职业心理学家、人力资源专家等研究的重要课题。纵览各国职业分类大典或权威职业信息发布平台,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可以用来对职业的特征进行描述。其中,加拿大与美国职业分类体系中关于职业描述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1.《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职业描述因子构成
《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对职业的描述主要包括职业代码、职业(基本)名称、行业名称等十四个方面的内容。
◇职业代码:由完整的7位数代码指出职业在分类结构中的准确位置。
◇职业(基本)名称:是指该职业在加拿大最常用的名称,或最能够说明该职业特点的名称。
◇行业名称:指某一职业所属行业的名称。
◇导语:是对职业的性质和任务的简要说明。
◇职责说明:比较概括地说明该职业所涉及的工作性质和范围。
◇有时需要履行的职责:是对职责的补充说明。
◇普通教育程度(GED):用数字1~6表示所需的培养年限。
◇具体职业培训(SVP):指从事某一职业达到合格技术、技能水平所需的学习时间。
◇体力活动(PA):用来表示某一职业对从业人员体力上的主要要求。
◇环境条件(EC):用来表示从业人员主要的客观环境条件。
◇从业人员职能:提供用于扼要说明从业人员在岗位上的工作标准术语。
◇能向因素:用11种5个等级的能向表示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的具体能力。
◇兴趣因素:用5对因素衡量某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兴趣要求。
◇性格因素:以因素组合的方式表示某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品格品质要求。
2.《美国职业名称词典》职业描述因子构成
《美国职业名称词典》(DOT)作为早期的权威性著作,在人职匹配、招聘、就业安置、职业培训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对职业的描述主要包括职业编码、职业名称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职业编码:是由三组共9位数字组成的职业代码。
◇职业名称:是大多数机构中通用的职业称谓。
◇行业名称:是职业所属的行业名称。
◇替代名称:是基本职业名称的同义词。
◇解说:包括导语、任务描述和“可能”项目三部分。导语是对职业的归纳描述,任务描述是达到整体工作目标所从事的特定任务,“可能”表明所承担工作任务的要求只在特定的范围内有效。
◇未解说的有关名称:与基本名称具有相同编码,用来表示基本职业的变化或特殊的职业名称。
3.美国O*NET职业描述因子构成
美国现行的职业分类系统的广泛应用跟数字化职业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数字化职业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是O*NET(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1995年1月,O*NET作为新的描述系统成立,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被描述为一个“能够使用通用的语言收集、描述关于工作和工作人员有效可靠的职业信息,同时还能使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的数据库。O*NET作为职业数据中心,现已成为美国职业信息的主要来源。
O*NET是以内容模型为基本框架的,其内容模型提供了关于工作的最重要的信息。O*NET从任职者导向—工作导向、职业特有—跨职业两个维度将各描述因子有序形式表示出来,包括任职者特征(含能力和兴趣)、任职要求、经验要求、职业特征(包括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要求(包括工作环境、一般的工作活动、具体职业信息)、职业特定要求六大因子群,各因子群又细分成次级因子,构成了职业描述信息的完备体系。
在O*NET主页上查询一个职业,会得到关于该职业在工作任务、工具/技术、知识、技能、能力、工作活动、工作环境、工作区域、职业兴趣、工作风格、工作价值观、相关职业、教育情况、工资及雇佣情况以及其他信息十五个方面的具体信息,内容相当丰富,能让查询者获得与本职业相关的全部信息。
4.我国2015年版职业大典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发布职业信息的权威平台,在2015年版职业大典中,每一大类的内容包括大类编码、大类名称、大类概述、所含中类的编码和名称;每一中类的内容包括中类编码、中类名称、中类简述、所含小类的编码和名称;每一小类的内容包括小类编码、小类名称和小类描述;每一细类(职业)的内容包括职业编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描述及归入本职业的工种名称及编码等。
概括地说,具体到每个职业,我国2015年版职业大典中用于描述具体职业的因子有四个:职业代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与工作内容。相比加拿大与美国的职业描述,还需要充实更多的信息。
(二)职业资格
随着我国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资格越来越受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重视,大学生也越来越认识到证书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实践证明,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1.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产生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学徒工定级考核,后来逐步演变成为企业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国家工人考核制度等形态。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为适应新形势下劳动管理制度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工人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进而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同时强调,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确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劳动就业工作中的法律地位。
2.职业资格的内涵和类型
世界上大多数市场国家都将职业资格分为证书(Certificate)和执照(License)两个类别。一般来说,“执照”是法定的标准,而“证书”则是行业性水平评价标准。在我国,2007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际上确定了“执业资格”(即“执照”)的法律地位。
3.职业资格的提供
4.职业资格的评价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完善,职业资格的评价通常是由行会组织来进行的。行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雇主的利益,往往使行业的准入门槛得到提高,而且职业资格的行业沟通比较困难,劳动者的利益受到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受到挑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开始介入职业资格评价,纷纷建立国家制度形态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和统一性,既注重维护雇主的利益,又促进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开发。
在我国,技能类职业资格的评价主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来进行,评价管理区分为社会通用职业和行业特有职业两大类。社会通用职业由属地的劳动行政部门组织进行评价,行业特有职业由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进行评价。这种管理方式往往导致用人单位缺乏参与意识。近年来我国在评价方式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发展职业技能鉴定多元评价机制,既强调能力评价,又突出业绩考核,使企业逐渐回归到职业资格的核心地位,同时,在评价体系方面强调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
5.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体系
按照工作活动的范围和程度,可以将我国职业资格等级划分为五个级别,以区分不同职业活动中劳动者的能力水平,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对不同职业的劳动者能力水平的认证。由于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为保持其科学性和公正性,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起来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标准、命题、考评、认证和质量管理等技术单元。在制度管理上,强调行政管理与技术指导相结合、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国家认证与国际互认相结合;在技术运行上,强调国家标准与企业岗位规范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能力评价与业绩考核相结合。这些基本原则的综合运用,推动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在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衡量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尺度,对于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劳动力市场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的基本工具。随着企业逐步建立职工凭技能等得到聘用和晋升、凭业绩贡献确定薪酬和待遇的激励机制,企业对资格证书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并将其与企业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密切联系。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地推动了职业教育培训面向多样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增强了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为广大劳动者立足岗位成才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通道,使普通劳动者融入主流社会,对促进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些作用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国家教育培训制度和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一)职业信息分布
由于职业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职业的信息也散在于各种媒介平台中。根据信息类别的不同,与职业相关的信息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
1.与描述职业相关的信息分布
一般来说,各国职业大典或职业分类大典是记载职业信息的权威著作,在网络时代,与其相关的职业信息网络平台可提供更为丰富的职业信息,如美国的DOT与O*NET。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职业信息方面的权威著作,由政府部门主持编著,提供了我国目前社会中的绝大部分职业的信息。各职业资格标准提供了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学历、经验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也是提供职业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与职业相关的学术性著作或期刊中也有大量的此类信息,如《教育与职业》杂志。
2.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分布
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信息,一般指岗位需求与岗位说明书中的内容,如岗位职责、任职条件、薪资待遇等。这类信息目前主要存在于如下一些载体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各行业管理部门及其下属机构的官方网站,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http://www.mohrss.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http://www.ncss.org.cn)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bjbys.net.cn)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http://www.chrm.gov.cn)
中国就业网(http://www.lm.gov.cn)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专门机构,集中了针对本校毕业生的大量就业信息。
◇各用人单位主页:用人单位主页,尤其是企业的门户网站通常是发布本单位岗位需求最重要的渠道。
◇与就业相关的中介机构及其信息网络平台:由于其专业性与专门性,此类平台提供的职业信息量大,也比较全面,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如:
中国企业人才网(http://www.job100.com)
中华英才网(http://www.chinahr.com)
智联招聘网(http://www.zhaopin.com)
前程无忧网(http://www.51job.com)
◇行业部门网站:
中国铁路人才招聘网(http://rczp.china-railway.com.cn)
中国电力人才网(http://www.cphr.com.cn)
中国工程机械人才网(http://job.21-sun.com)
◇微信和微博等互联网形式:
魔方招聘(http://www.mofanghr.com)
◇以就业为主题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由于主题明确,读者群比较固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中国大学生就业》《出国与就业》《就业与保障》等。
面对各种职业信息发布平台,大学生该从何处着手充分利用这些途径呢?
首先,对职业信息的关注要由近及远。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理应多关注职业世界中的各种信息。但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及个人发展方向的不同,大学生对于职业信息的关注必须有选择、有重点。一般来说,按照人们的认知习惯,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相关、相融的信息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这样的信息更容易整合到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去。对于大学生来说,对职业信息的关注也要从与自己相关性较大的信息源开始,再逐步向外扩展。
其次,对职业信息的关注要从大处着眼。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很大,于是很早(刚进大学校门或更早)就开始关注一些招聘网站发布的职业信息,结果发现各个岗位的要求都很高,几乎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由此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弃学心理。这一方面跟学生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模糊有关。大学四年,其实是很长的一段时期,足够让一个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应主动关注与职业相关的信息,并且要从大处着眼,即要关注国家的人才战略、关注国家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政策、关注高等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关注行业发展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把这些“大”的信息与自己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指导自己的职业发展。
另外,对职业信息的关注要适时从小处着手。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职业兴趣、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尽早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适时形成自己的关注点;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想从事的职业,详细了解该职业的相关信息,找出目标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与自身条件之间的差距,并主动去缩小这种差距。也就是说,大学生不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还要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