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女性在相关职业领域中的就业状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5~64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为4.9亿,与2000年相比净增了6469.3万,比男性多增加663.5万。2010年16~59岁女性的就业率为69.9%,表明我国该年龄段近七成城乡女性在从事有收入的社会劳动(杨慧,2013)。女性群体正显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白领化、移民化等特点(见图5-1)。
图5-1 2010年不同职业的性别构成
资料来源:杨慧,《女性就业现状及行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载《中国妇女报》,2013-03-05。
如果不考虑职业构成和工资水平及增长程度,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还是很高的。2000年,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为70.9%,即使之后出现逐年下降的情况,到2008年,该数据也达到了67.5%,较之同期的世界水平更高,而且比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参与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见表5-1)。
表5-1 各国(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比较
一、就业数量
2013年我国女性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45%,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占55%。贝恩公司开展的关于职场两性平等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就业率高达73%,领先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是全世界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赵翰露,2014)。
不过也应当看到,我国女职工数量的基本趋势是逐年下降的,在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中所占比重也是逐年下降的,结合上文提到的劳动参与率指标的下降,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指标下降的原因,防止女性就业数量的进一步下降(见表5-2)。
表5-2 历年城镇女职工数及15岁以上女性人口数
续表
二、行业分布
郝冉(2009)的研究表明,女性在1995—2006年所从事的行业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住宿和餐饮业、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行业中的比例超过50%(见图5-2)。杨慧(2013)给出的数据为,在20个行业门类中,农、林、牧、渔业是吸纳女性就业的主要行业,2010年我国有53.2%的女性集中在该行业就业;制造业次之,吸纳了16.6%的女性;批发和零售业位居第三,吸纳了11.0%的女性。女性在上述3个行业中就业的比例高达80.8%,在其他17个行业就业的女性比例合计仅为19.2%,女性就业的行业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
图5-2 2006年分行业女职工比例
资料来源:郝冉,《我国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9(1)。
从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数据(见表5-3)可以看出,女性就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发展。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中,女性从业人数不断增长;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住宿和餐饮业中,女性超过半数,2004年分别达到59.1%和55.2%;而在批发零售业中则是下降的。城镇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而男性则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与男女身体状况的差别不无关系。有些行业如建筑、采掘和地质勘探等高体力强度的行业确实不适合女性,国家法律对女性就业也是有明确限制的,因此在这些行业中女性就业比例偏低是正常的。
表5-3 2003—2004年按性别分城镇就业人数最高的前5个行业(%)
三、工资水平
根据2004年我国按行业划分的职工平均工资,女性就业人数最多的前5个行业中,只有金融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平均工资排名比较靠前,其余的3个行业,除教育与国家平均工资水平比较接近外,住宿和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的平均工资还低于全国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中平均工资最低的两个行业。而男性就业集中的前5个行业中,除建筑业低于全国水平以外,其余4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都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女性所从事的行业多数还是低收入的行业(见表5-4)。
表5-4 2004年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