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任务与管理
一、莱文森的成年发展时期理论
莱文森(Levinson)等人把男性、女性的生活阶段划分为前成人期、早成人期、中年过渡期、进入中年和成人晚年过渡期。莱文森指出,人们在22~28岁进入成人世界,建立成人的第一个生活架构,选择职业、结婚、建立家庭、加入社团,并找到生命中的良师益友。然后进入28~30岁的过渡期,这个时期是发展的危机期,若个人发觉不能忍受当前的生活架构,却又未能建立理想的新生活架构,婚姻问题会大量增加。女性经历此期时生活重心通常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有可能由职场回归家庭,或由家庭重返学校或社会。人们多半会在32~40岁建立第二个生活架构,进入安定期,也会建立一个安稳的家庭(见图3-1)。
图3-1 莱文森的成年发展时期理论
二、怀特的成功女性生涯发展阶段模型
怀特(White)在莱文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48位成功女性的访谈,开发了一个成功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模型。这一模型与个体的年龄和职业阶段相关。怀特认为,女性的一生中要顺次经历探索期、成长期、稳定期、成熟期等职业发展阶段。(1)成人早期之转换期:17~25岁(探索)。主要表现:对某一职业开始有承诺感,测试先前对生活方式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重新界定因角色冲突所造成的混淆。(2)进入成人世界:20岁(具体化与实行)。主要表现:对工作与非工作生活间的关系发展出自己个人的定义;职业起步晚的女性,拒绝家庭主妇的角色,与自己的配偶分开,更加认同自己的工作身份;职业起步早的女性,工作成为其生活重心;找机会实践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或专业。(3)建立期:25~33岁。主要表现:很快地学习与发展,建立高成就者的名声。(4)30多岁的转换期:33~35岁。主要表现:警觉到自己生理的限制——决定是否要生小孩。(5)稳定期:35岁(做更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已决定是否要生小孩,对是否要生小孩的最后一丝顾虑消失,朝向个人的目标成就而努力。(6)接近40岁的转换期:38~40岁。主要表现:后悔没有生小孩,家庭与事业的冲突,对“玻璃天花板”的歧视现象做出行动上的回应。(7)成就期:40~50岁(重获平衡)。主要表现:事业与家庭的冲突获得解决,把不生小孩的决定合理化,实现个人目标,发展出更高的稳定性并整合自己到目前为止的成就。(8)维持期:50岁以上。主要表现:继续成长与获得成功,持续发展与巩固。成功女性的生命周期是一个稳定—反思—变化—稳定的过程,并且不断地循环。与其他阶段论不同,怀特把女性必须面对的重要的家庭问题整合到其职业发展阶段之中,认为女性若想获得整体生活的平衡,就必须改变职业成功的刻板印象。但是,该研究涉及的与年龄有关的职业阶段划分的效度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一般女性在35~40岁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生涯成熟度相对要高一些,同时这个阶段的女性大多已经组建家庭,并有需要抚育的子女。
【本章小结】
女性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着诸如“玻璃天花板”“职业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还在于30岁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道门槛,因为此时职业女性开始面临工作—家庭冲突。越来越多的现代职业女性努力寻求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点。
女性的就业模式与男性相比,更具多样性。女性的职业发展还存在着晋升更为困难、从政的女性比例较低、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等特点。
女性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往往缺乏强烈追求生涯发展的动机,导致就业选择性小。由种种事实来看,社会化作用对女性的生涯选择与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和冲突,如内在的成功恐惧、外在制度环境的性别歧视,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女性效能期望的低落。两性的职业生涯,在自我成就欲望、学习榜样方面、情绪和语言激励方面存在着差异。
对于女性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任务和管理,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如莱文森的成年发展时期理论、怀特的成功女性生涯发展阶段模型等。
【复习思考题】
1.女性在职业选择中经常面临着哪些因素的影响?你对这些影响怎么看?
2.请谈一谈“玻璃天花板”和“性别刻板印象”。你认为女性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它们的影响?
3.结合教材的内容,说说女性职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4.两性的生涯效能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5.从个体就业状况来考察,女性就业模式有哪几种?
6.女性职业发展道路有哪些特点?
7.请分析莱文森的成年发展时期理论。
8.请分析怀特的成功女性生涯发展阶段模型。
【教学案例】
小黄的三次职业规划
小黄出生在一个贫困山区,小时候在同龄人中很不起眼。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高中时经过努力,她考上某大学的外语系,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
进入大学后,她制定的第一个职业生涯目标就是毕业留校。因为按照当时的政策,如果不留校,就意味着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工作。为了这个目标,她刻苦学习,苦练英语口语。刚开始她找班上英语最好的同学一起对话练习口语,一个月以后,那位同学已经跟不上她的水平了,她就自己对着墙练习。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她终于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留校任教,从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实现了第一个职业目标。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她又给自己制定了第二个目标,自学一门新专业,考取硕士研究生。她认真分析了国家宏观环境和发展趋势,并进行了自我分析,决定自学法律专业。两年以后,她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又回到原单位工作。同年,她参加了全省组织的专业组英语竞赛,获得了第一名,并被当地一家劳务输出公司看中,聘请为随队翻译并被派往非洲。第一次签订合同时,只签了一年,到非洲后,公司发现她不仅懂英语,还懂法律,特别是由于她懂得劳务合同的有关条款,为公司挽回了重大损失,于是公司又和她续约三年。在非洲工作期间,她结识了很多酋长的子女,这些人大多在英美国家接受过法律方面的良好教育,熟悉英美国家的法律理论和制度,黄小姐逐渐与他们结成了朋友,得到很多他们赠送的英文原版法律书籍,并经常与他们讨论有关的法律问题。渐渐的,黄小姐发现自己具有涉外经济方面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负责的几个案子都胜诉了。于是,她制定了第三个职业目标,从事涉外法律工作,成为一名职业律师。三年后,她做出了大胆决定,从高校辞职,到沿海城市成了一名专职律师。又过了五年,她被一家猎头公司看中,去了一家外资企业做法律顾问,收入颇丰。随后不久,她又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在接近40岁时,达到了个人职业的巅峰。她摆脱了贫困,并把父母接来一起住,实现了个人和家庭的和谐发展。
资料来源:姚裕群等,《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思考题:1.黄小姐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如何制定的?综合考虑了哪些因素?
2.黄小姐的职业发展历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推荐阅读资料】
1.[美]萨克尼克、[美]班达特、[美]若夫门:《职业指导》,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英]巴鲁:《职业生涯管理教程》,陈涛、刘涛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哈佛管理前沿》《哈佛管理通讯》编辑组:《重塑:设计你的职业生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符谢红:《易变性职业生涯路径研究》,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5.房伟:《卓越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