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特点与生涯角色效能
一、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特点
(一)女性的就业模式与职业选择特点
女性的就业模式与男性相比,更具多样性。
首先,从女性整体参与率来考察,女性就业存在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模式。西方国家的女性就业模式为双峰型,即女性毕业后到23岁左右形成第一个就业高峰,然后陷入结婚生育的低谷期,待孩子长大后她们又会重新就业,在45岁左右形成第二个高峰,但后一个高峰低于前一个高峰。
我国女性就业呈明显的单峰型,即从15岁开始,就业率随年龄升高迅速提高,在35~39岁组达到峰值,到高年龄组又逐渐下降。
其次,从个体就业状况来考察,女性就业模式分为以下几种(见表3-1)。
表3-1 女性就业模式
续表
女性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诸如“玻璃天花板”“性别刻板印象”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沿袭着传统的习俗和文化观念,本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大多数女性潜意识里对自我主体性的存在进行着规避。女性的职业选择都是围绕着家庭义务和家庭责任展开的,即使是在社会大潮中奋斗的女性,也不自觉地将生育价值和家庭功能作为重点考虑的方面。
在西方,职业女性在事业上曾经受到“玻璃天花板”的阻隔。所谓“玻璃天花板”指女性在事业前途上如阻隔了一层玻璃天花板,虽然前途一片光明,但永远难以企及。“玻璃天花板”形成了女性员工晋升的障碍,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当代西方企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正逐渐减少。
“性别刻板印象”则是指社会上一般认为男性有专门适合做的职业,如管理工作等,女性则适合干护士等工作。可以预见,未来职业性别的界限会逐渐消失,但是女性自身安于现状,自主性差,参与感、竞争意识和成就动机相对较弱等不足之处会成为自身发展的羁绊。
(二)女性职业发展阶段特点
一般职业女性到25岁时就确立了职业定位,之后需要积累大量的工作实践经验,对行业、市场、客户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为职业提升打下基础。按照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来看,明确了职业方向后,女性3年就可以完成一次职业提升。所以到28岁如果一个人还没有确定她的竞争力模块,就算是落后了。在25~28岁,女性需要确定3件事情来为30岁以后的职业飞跃做准备:第一,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资质准备,是否有足够的预测能力预知企业发展前景;第二,有没有资源通道,能不能接近人脉资源和机会资源;第三,有没有一个很强大的动力源支撑自己的雄心(傅跃琴,2008)。
30岁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道门槛,因为此时职业女性开始面临工作—家庭冲突。越来越多的现代职业女性努力寻求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点。一般职业女性到了30岁,就需要考虑生孩子,生孩子意味着女性要跟自己的工作脱离一段时间,因此可能导致女性回归工作后发现自己对工作不再适应,或是发现自己的职位已经被别人取代。还有一部分30岁的女性,担当中高层的管理职务,但是由于工作—家庭冲突,她们更多只是从事着秘书、行政、人事等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由于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加上“后生晚辈”的挑战,她们很容易被别人替代。
中年职业女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单位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是家庭的支柱,上有老,下有小,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承受的各种压力较大,而且她们还面临着随时被解雇的风险,且因年过35岁而被众多招聘单位排斥。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各种特征之外,女性职业发展道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晋升更为困难。有研究显示,在中国几个地区各级领导班子中男女比例相差悬殊(见表3-2)。而且,在干部任职结构中处于高层次、正职和主要岗位的女性比较少,女性在人代会和各党政领导中的比例比较小。
表3-2 几个地区女干部在同级干部总数中的比例(%)
其实,参政女性晋升的困难只是整个女性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各行各业亦是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从政的女性比例较低。总体上,女性从政意识较弱,对部分省市女干部的调查表明,女干部对自己参政没有准备和根本没想到的比例高达4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女性一直以来都没有在政界普遍成功的先例,而且传统观念认为从政主要是男性的事情,女性不应当争强好胜,如果女性表现出强硬的一面,就会失去女性的温柔特征。而且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中,女性也缺乏从政素质。这些都使得女性从政道路非常窄,因而女性在选择时,也更倾向于自我把握度较高的专家型职业发展路径。
第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较高。国际劳工组织认为非正规就业的工人中妇女占65%~90%。在我国,女性从事非正规工作的比例也较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女性在服务行业从业人数较多,而服务行业的非正规就业比较多。再如,女性在生育期间,为了照顾家庭更多选择灵活的工作形式等。在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外资企业也通过非正规就业来满足雇用人员的需求。
二、女性个人生涯角色效能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女性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往往缺乏强烈追求生涯发展的动机,导致就业选择性小。由种种事实来看,社会化作用对女性的生涯选择与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和冲突,如内在的成功恐惧、外在制度环境的性别歧视,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女性效能期望的低落。两性的生涯效能差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成就欲望
在传统社会所公认的男性的职业领域里,较少有女性成功的范例,刻板的男性角色强调果断、积极、竞争与主宰,相对而言,人们认为女性具有倾向情绪性的表达特质,包括敏感、被动和顺从,因此使得女性在这些性别刻板化职业领域中很难有高的生涯效能。刻板的性别角色模式一直以来都限制着女性,许多女性也都未能正视行为表现的相关自主性和责任问题,反而是将一切归因为无法掌握的命运。在这样的性别角色偏差下,女性的成功或失败相对于男性根本是无关紧要的,甚至很少有人在乎。
(二)学习榜样方面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观察榜样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进而提升自我的效能期望。当人们观察到自己没有体验过的生活事件时,也会从中学习,扩展视野。这形成了经验一代代传递的过程。若干研究显示,母亲的生涯方向对子女有相当的影响,也就是说,职业女性的子女通常比家庭主妇的子女有更强烈的生涯抱负。因此,母亲的职业角色对子女来说很重要。然而因为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女性一直以来都在社会职业选择中不占优势,母亲的角色是更多地照顾家庭,从而导致子女也会认同这样的性别角色分工。从整个社会来看,女性楷模较少,尤其缺少致力于非传统职业的女性楷模,所以从事非传统职业的女性的自我效能普遍较低。
(三)情绪和语言激励方面
女性特质比较明显的人,有着较为强烈的焦虑倾向。传统观念中对男女两性分工的固化,使得两性从小就产生性别分工,女性一旦逾越,就会受到传统文化与自我角色之间的矛盾的冲击,从而产生情绪刺激。一般来说,高度焦虑会同时减弱成就表现和效能期望。由此看来,女性特质较明显和较女性刻板印象化的人,在建立效能期望的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产生较多的焦虑,自我效能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