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与常用类型
一、导入的概念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就是“示之道途”,亦即“引路”之意。入,就是进入学习之门。故导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门径的意思。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引导学生进入获取新知的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使课有一个好的开端。
二、导入的作用
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对新知学习活动的兴趣,由对学习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无意注意)发展成对学习活动结果的间接兴趣(有意注意);好的导入,可以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化难为易,铺设走向“彼岸”(新知)的通途;好的导入,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好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理智感,在积极参与新知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师范院校学生而言,掌握导入技能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三、导入的常用类型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讲无疑为整堂课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教无定法,一堂课如何开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学科内容的不同和具体教育要求等的不同,导课也就不会相同。即便是同一学科、同一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导课方法。所以,导课的方法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及教师自身的认知风格、策略等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教师运用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导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对高中生物课,教师可作如下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以及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从原始的生物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些人们历来所关心的问题,尚存某些不同的观点,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今天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做指导,进行学习和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课题‘生命起源’”。
(二)旧知识导入法
旧知识导入法是指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导入新课,这是一种常用的导课方法。
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知识本身也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找准知识的衔接点。怎样衔接又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关,每节课讲到哪儿,在哪里停,留下什么契机,下节课又怎样承上启下,都应有周密的考虑。
巴甫洛夫认为,当进行新的学习时,利用知识,利用已获得的诸联系,这就是理解。
例如,教师讲《苏州园林》可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刚学完《中国石拱桥》,它是采用举典型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苏州园林》也是一篇说明文,看看它又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
(三)生动实例导入法
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是学生认识的重要规律。应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可以“以事喻理”,使复杂而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懂得“留心处处皆学问”,日常生活当中的现象都寓有科学的道理,进而激发学好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物理教学中,对于力,学生相当熟悉,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觉上,不懂得力的本质,不能形成和表达出力的完整、准确概念。于是教师可首先问学生“力到底是什么?”学生说不清楚,教师再问“谁能讲讲力的表现?”学生活跃起来了,有的说“人提水”;有的说“起重机吊钢管”;还有的说“磁铁吸铁钉”,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演示,并板书如下:
接着进行分析归纳,很快得出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初步概念。
(四)直观教具导入法
直观教具导入法是指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标、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注意,再从观察中指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要求的导入方法。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方程”这一概念时,教具只是天平、砝码,先在左盘上放上一个10克和40克的砝码,在右盘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然后引出算式:10+40=50。接着又重新在天平左盘放上一个20克砝码,右盘上放上一个80克砝码,要学生思考,要使天平平衡,左盘上还应放多少克砝码,这时向学生说明要放上的克数是未知数,可用x表示,这样就可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20+x=80。将它与10+40=50比较,找出异同点,于是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的概念来,再将式子、等式、方程之间关系用图示说明,学生就明晰地理解了。
(五)故事导入法
以名人逸事、典故、趣闻等故事叙述方式导入,曲折委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也是中小学常用的一种导课方法。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汉语知识“词义”时,是这样导入的:
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传说阿凡提当了理发师。当地一个有势力的人常去理发,可他从不付钱。有一天,阿凡提在给他剃光了头后,刮脸时问“您眉毛要不要?”“当然要。”阿凡提哗哗两刀把他的眉毛剃下来给他,说:“给您。”这个人气得说不出话来。阿凡提又问:“您的胡子要不要?”这个人有一副漂亮的大胡子,他担心又被阿凡提剃掉,便慌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拿起刀来,“刷、刷”又是两刀。理完发后,这个人对着镜子一照,见自己像个剥光了皮的鸡蛋,便暴跳如雷,气势汹汹地质问阿凡提。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完全遵照您的吩咐做的呀!”同学们,你们说说阿凡提是靠什么治住这个人的?
通过这个故事,这位教师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词义”的兴趣。
(六)设疑导入法
“学则须疑”。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知识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
因此,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在惊奇、紧张的心理状态中导入新课,是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方法。
例如,生物老师在教“食肉目”动物时,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引言:1.在夜间,人们看不见老鼠,但是家猫为什么很容易发现老鼠呢?2.家猫发现老鼠后,有时要悄悄地接近它,老鼠听觉很敏锐,但为什么却觉察不到家猫正在接近它呢?3.家猫能很快地吃掉老鼠,它的牙齿和舌有什么特点呢?
这一系列的提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了对教学重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猫科和食肉目的特征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七)实验导入法
每一章节教学的开始,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是:急于想了解本章、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如果是理科,就特别想知道本章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可由老师演示一系列实验。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实验入手,向本章内容涉及的未知实验过渡,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是什么、为什么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八)总述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的特点是开门见山,围绕课题,教师概括地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等,使学生了解轮廓,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采用这种方法导入,必须做到用语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
(九)释题导入法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即标题的眼睛,画龙点睛之笔,关键所在。所以,欲理解全文,必须仔细审题,找出理解全文的钥匙。如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一片情思横溢、文笔细腻生动的散文。其导语紧扣“惜”“依依”“深”三个关键词来解题,指出用它们来烘托、映衬“别情”,恰好是包含着中朝人民骨肉之情、同胞之谊。这样的寄语,使学生一下子就接触到了蕴涵的主题,沉浸在离别的真情中。
(十)练习导入法
一般是结合复习和预习情况,设计一些练习题为开头。这些练习题联系新旧课文内容,有巩固知识的,有训练技能的,有发展能力的,对新课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十一)借奇激发导入法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学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很有用的。可以说,浓厚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和热烈情绪的关键,抓住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进行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因此,如果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用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精心设计,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那么,就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吊起他们的胃口,使他们精神振奋,在趣味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例如,在讲鲁迅的《阿Q正传》时,可以这样导入: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篇震动整个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上连载的时候,就使那些正人君子、富贵豪绅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就是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小说连载完后,很快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史上的名著,直到现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还被人们作为“精神胜利者”的代名词。那么,这是篇什么小说呢?下面请同学翻开课本,让我们一同来看一下鲁迅的这篇小说《阿Q正传》,看看这篇小说写了些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