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运用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基本要求

课堂伊始,教师首先要做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任务上来,这需要教学导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实际课堂中,教学的导入出现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费时而无效的导入。教师花费了很长时间,却不能把学生引入到要学习的课文上来。(《倾斜的伞》的教学导入)

师:下雨天,人们使用什么?

生:雨鞋,雨衣,雨伞。

师:你见过雨伞吗?

生:见过。

师:你都见过哪几种颜色的雨伞?

生:花的,黄的,蓝的……

(没有人说出绿的)

师:还有绿色的伞。今天咱们就学习课文《倾斜的伞》。

误区二:运用多媒体,看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转移了教学目标,实际上使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远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导入,多媒体播放了电影片段,学生静静地观看。)

师:好看不好看?

生:(齐)好看。

师:你们能不能像战士们那样?

生:(齐)能。

(学生相互模仿影片中的实况,有摔跤的,有揪耳朵的,有抓脸的,喊的,笑的……)

师:今天咱们就学习文章《狼牙山五壮士》。(许多学生依旧沉醉在欢乐中)

以上两种教学导入都不是有效的,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也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课文导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良好的导入新课技巧如同联系旧课和新课的桥梁,又如同路标,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即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要想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入到导入环节,还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导入新课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教学实际的两个方面导入新课,一是针对教学内容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所要传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偏离教学内容之外随意导入;二是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导入新课。比如,小学生教学就不能像中学教学一样,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反应能力都相对弱一些,在导入新课时应从对事物直观性的认识开始,逐步地将问题引入联想类比,通过启发式的谈话让学生主动地解决疑难问题。如果课堂教学中老师和蔼可亲,启发的内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物及规律,学生们定能专心投入。因此,有针对性地导入新课是使学生进入听课和思考状态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

二、导入新课要有新颖性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来说,导入新课所用的材料内容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就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引人入胜。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感知的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有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课文《绿》时,先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而他的夫人则娇小玲珑。有一天,夫妻俩运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卖不动,于是他的夫人接着去卖,不多时蛋被一抢而光。教师请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丈夫卖不出去而妻子就可以卖出去呢?这引起同学们的诸多猜想,但都不得要领。此时老师揭示谜底:丈夫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而妻子手小,鸡蛋在她手中显得大。所以,人们争着买她的鸡蛋,这正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后恍然大悟。此时教师把学生们引入正题——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意识地对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写作,这就是衬托手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导入新课具有新颖性,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指向,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三、导入新课要有启发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学习心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注意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启发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强烈探求欲望。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在“运动与静止”这一新课教学中,使用了启发式导入新课的办法。上课初,教师问:“你们听说过用手去抓飞行子弹的故事吗?”学生听后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稍后,学生争相发言。有的说:“子弹飞得太快,人不可能抓住。”而老师肯定地说:“我听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小虫子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去抓,大吃一惊的是他抓到的竟是一粒子弹。”学生听后非常吃惊,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不明白为什么人手可以抓到子弹。此时,教师说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后你就会明白了。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这节课的思路中。整节课下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由此联想到彼,由因联想到果,真的把导入新课的启发性发挥了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导入新课要简洁明了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此见解颇为深刻,课堂教学的导课同样也要求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否则,导课冗长繁杂,学生有可能产生烦躁的心理,对老师所教内容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简洁明了的话语才能体现一个老师的语言功底,一上来学生就会被老师简洁明了的语言所打动,从而起到导课的目的。

导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导入新课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导致喧宾夺主。因此,导入时间的把握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般来说,导入新课时间一般把握在5~6分钟为宜。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门科学,只有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运用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导入新课又是一门艺术,其作用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有不断探究、摸索并付诸实践,才能使新课导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发挥出来,起到导课的目的。

本章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一

[训练内容] 各种类型导入的训练1.检查复习导入的有关知识;2.仿照案例、模仿练习;3.自我练习。

[训练目标] 初步掌握几种主要导入技能。

[训练程序] 中学教材一套;导入案例一套(各类列举2~3例)

1.检查复习导入的有关知识

(1)作为课的起始环节,导入有何作用?

(2)按照教师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导入可以分为哪几类?

(3)导入要有效,应注意什么要求?

2.导入类型训练

熟悉案例,模拟练习。

练习1.直接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直接导入法;说说直接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直接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2.旧知识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旧知识导入法;说说旧知识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旧知识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3.生动实例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生动实例导入法;说说生动实例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生动实例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4.直观教具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直观教具导入法;说说直观教具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直观教具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5.故事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故事导入法;说说故事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故事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6.设疑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设疑导入法;说说设疑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设疑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7.实验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实验导入法;说说实验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实验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8.总述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总述导入法;说说总述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总述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9.释题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释题导入法;说说释题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释题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10.练习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练习导入法;说说练习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练习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11.借奇激发导入法。辨别案例中哪些属借奇激发导入法;说说借奇激发导入法的特点和作用;按照借奇激发导入法案例进行模拟练习。

3.微格教学

从中学教材中挑选2~3个课题,仿照案例,设计2~3种不同类型导入方案;运用自我设计的方案,反复进行模拟练习,觉得满意时,请求别人予以评价。

[训练评价]

导入技能评价表

技能训练二

[训练内容] 导入程序训练1.复习导入的一般程序2.分析归纳3.分解4.综合练习

[训练目标] 初步学会导入的一般程序。

[训练程序] 中学教材一套;导入案例一套(各类列举2~3例)

1.复习检查导入程序知识

(1)导入时间短暂,为何有一定程序?

(2)导入的一般程序如何?每一环节有何作用?

(3)举例说明导入的程序不是刻板的。

2.模拟导入案例

选择模拟导入案例2~3个,先分解出各个案例的活动环节;然后归纳出各个案例的程序。

3.微格教学

按照上述2分解的各案例的活动环节,依次自我练习;最后综合练习。

4.微格教学

对自我设计的导入方案先进行分解练习;然后综合练习;对程序不完备或不当的案例进行完善、修正。再自我练习,接受评价。

5.名师名断赏析

放映著名教师的精彩导入片段2~3例,师生共同赏析。教师概括总结。

[训练评价]

导入程序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