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研究问题的发现与选择
一、教育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的发现
何为“问题”?对于工作来说,造成工作中应有状态与现有状态之间存在差距的各种影响条件统统可称为问题。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人要成熟、工作要进步以及科研水平要提高等均需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现实中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进而为研究的开展打好基础。大部分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工作之初,会遇到两种状态。一是头脑空空,不知该写些什么,无从入手。尽管也知道搞科研是一件对自己发展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不清楚哪些问题可以研究,哪些问题没有研究的价值,特别是从教育实际工作中寻找研究问题最为困难,我们常形容这一部分研究初探者为“缺少一双发现问题眼睛的人”。这种情况下,研究者要确定研究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对这种类型的研究者来说是研究开始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二是研究者可以发现问题,但是其发现的问题有很多个,不知如何取舍这些问题,不知该选择哪个问题。一个研究者无法同时从事多个问题的研究,因为教育科研要求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并非浅尝辄止,因此研究者必须做出选择。只有处理好上述两种情况,才可以有效地确定教育研究的问题。因此,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更困难。那么新问题如何发现?新问题来源于哪里?新问题来源于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来源于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的变换、探究、怀疑以及类比。
1.变换
变换思考角度不是把思维指向原有结论,以颠覆原有结论为出发点,而是从另外的视角或不同层面思考、审视原来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原有研究对象的新认知。这种认知的产生不以否定原有结论为前提,它所要的是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知识对研究者的束缚和影响,从另外的视角,另辟蹊径。尝试多角度的分析审视同一个对象的多个不同侧面,进而更深入、更透彻地把握研究对象,更深刻地阐释研究问题。如果你认为这样做很简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用改变思维角度的方式发现问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全面、深入。例如,分别以学生、教师和专家等的多个角度对同一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阐释,必然会得出不同的问题观点和解决方法,因为其思考的角度、立场和层面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问题观点产生。
2.探究
与变换不同,探究策略要求直接面向想象,从对现象本身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探究是研究的基本动力,它使得研究饶有兴趣,别有情趣。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对其展开深入探究指向其背后的实质。对于现实中一直未能解决、反复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们应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分析找到解决策略。没有或失去探究精神,教育科研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动力。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探究精神很可能会使教师在破解问题找出初步解决问题的答案后,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后续解决问题的方向,将研究引向思维深处,引向教育的深处。这样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实践性智慧就有可能浮出水面。如果缺乏探索探究的精神,教育科研将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研究任务,或者是处于外在功利的目的,其就有可能浅尝辄止,停留在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的表面,无法发现有价值的深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思考】 如何发现问题?
3.怀疑
所谓怀疑,即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做非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怀疑必然引起人对事或物的重新审视,会在原来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问题。我们常常说:怀疑是打开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必备台阶。一般情况下,学科发展水平较低的科研领域,值得怀疑的结论便会更多些;实践过多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其可信度便会大大降低。目前的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无论居于哪一个层次上,均可以通过怀疑增加获得新问题的机会。怀疑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猜忌,毫无根据的猜忌不可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可作怀疑根据的两方面,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与思考。通过怀疑发现问题的人,一般都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缺乏怀疑精神的人,在遇到自己的经验或者看到事实与观点不一致时,习惯于否认自己的经验,或者尽量用迁就理论的方式调和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很少想到要对理论做逻辑分析和深入的思考。例如,教师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时,受怀疑驱动,就有可能找出问题,并在破解问题后,进一步去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而将研究引向深入。
4.类比
与上述3种策略不同,类比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同类比对以及借用其他学科发现问题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最终以此来发现本学科研究中的新问题。这种思维策略的特点是从其他学科的同类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途径和工具。因此,类比的关键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联系,善于借“他山之石”。善于用这种策略来发现新问题的人,往往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和概括性思维。他们非常善于发现表面看起来不相近、不相关联的事与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抽象性思维能力较强,能在较为抽象的层次上对现实世界中彼此不相关联的事物进行概括、比较,从而为认识与思路拓展由此及彼的连接架起桥梁。一般善于运用此方法发现问题的发现者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多的知识储备,否则迁移会产生断层现象。
(二)问题的类型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很容易得到答案;有些问题很久以前已经有了答案,但在得到答案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有些问题可能困扰一代又一代人,一代代的摸索,仍无法得到令人满意信服的答案;还有些问题可能是由个人好奇或困惑而产生的。总体看来,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兴趣问题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所至,同样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指向性,产生渴望得到解释策略的问题。我们往往一提及此类问题,便会“兴奋不已”。我们必须承认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在科学研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因为其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满意度,但如若想从个人的兴趣、爱好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对研究者的研究自觉性、恒心等均有较高要求,否则,一切都可能是粗浅的、暂时的。塑料花式的教育科研,作秀式的教育科研,偶尔为之的教育科研,是近年来教育学界关注并大力予以批评的科研对象。教育科研与任何其他科研活动一样,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仅仅是出于兴趣,当遇到障碍和困难之时,便可能放弃,但真正的科研精神需要有理性的分析、沉着应付,不轻言放弃,如此一来才可获得最终的成功。
2.新的问题
人类的认识和发现永远没有止境。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问题或现象,或者虽然经过前人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但这些问题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准则,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原有的解释已经不能令人满意。上述这些均属于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将有可能推动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变革,使人类知识从新获得丰富的发展。上面所说的那些人类“永恒的问题”“无解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则是属于此种“常问常新”的问题。
3.有解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其中一部分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答案,我们称之为“有解问题”。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明确而翔实的解释,并且这些解释在一定时期里被公认为是确切的和有效的。许多曾经对人类产生困扰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以及得到的答案堪称人类积累的基本知识。对于在受教育过程中已学习过这些基本知识的人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困扰、难题。对于年轻一代,当他们遇到这类问题而产生困惑时,可以通过向师长和书本问询、学习的方式获得解决。我们现今在课堂、书本中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大多是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式或者前人通过研究所获得的答案。
4.无解问题
人类发展至今仍有很多问题无法解释,甚至可以说是永远无法解释的问题,这些问题便被称为“无解问题”。这些问题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岁月里,被无数次追问,但是仍无法(不适合)得出一个最后的结论。哲学中很多的问题便隶属于这类无解问题,如生和死的问题、存在和幸福的问题等。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冥思苦想这些问题,但是各自得到的答案均不相同,各执一词,都无法说服对方进而形成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而只是清晰地表述了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及自身对问题的一种解释。虽然没有结论,但他们的思索和探究构成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形成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节点,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例如,你会离开我吗?如何培养一个好孩子?世世代代,这类问题被多少人多少次用心地追问过,但至今仍无定论。教育,恰恰是这样一个领域,必须面对很多人类永恒无解的问题,并对其不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