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

“现代科学”发端于17世纪的西方,伽利略和笛卡儿为其奠定了观察实验和数理逻辑的基础。本教材正是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使用“科学”的概念,它有一整套国际上公认的、传统的规范。科学的本质在于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描述现象,建立解释性的理论假设,再进一步观察以检验假设。基于此,科学研究也被称为实证研究。除此之外,科学研究还具有程序的公开性,数据的可累积性等特点。科学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描述和解释。

典型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准实验、问卷调查,其适用条件为:变量可以被清晰地进行操作化界定;变量能够与其他的影响因素分离等。实证研究的目的是进行描述、揭示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具有可观察性、可重复性、可积累性、可检验性等特征。其局限性是不能回答意义、价值等问题。实证的教育研究范式要求首先提出变量能够被清晰地进行操作化界定的研究假设,强调在对经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归纳和演绎,在数据与结论之间、假说与结论之间形成明确的逻辑联系,以检验假设,特别强调对相反的假设、竞争性假设的排除。

在方法论层面上,案例研究是一种运用个案来探索客观事物规律或人们主观世界的研究模式。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教育研究也常常用到这种研究模式。案例研究包括描述性、探索性和解释性案例研究。其中因果解释性案例研究所遵循的规则倾向于实证研究。但与实证研究不同的是,案例研究是以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现象单元为研究对象,事先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收集经验资料,旨在描述事物、现象或其过程、机制,通过分析式归纳建立因果解释理论的一种研究模式。案例研究适合于发生在当代但研究变量难以从整体情境中完全分离的问题,即研究变量和干扰变量,无关变量难以控制和分离。案例研究的局限:难以对研究结论进行科学的归纳;技术上有局限,研究者有偏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耗费;研究报告较为冗长和烦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总统经济顾问曼昆强调科学方法,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研究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

在曼昆看来,科学方法对所有科学都是一样的。笔者同样相信,无论对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种)而言,科学方法所遵循的原则和程序都是普遍适用的,这种信念将贯穿本教材的始终。

相对于科学的教育研究而言,解释学的教育研究的适用条件为研究问题不清晰、变量无法进行操作化界定、变量难以与其他影响因素分离,以同情的理解为基础。其目的在于意义阐释,也可用于解释性描述和定性地提出研究假设。前者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主要运用参与式观察、民族志的资料收集和呈现方法,强调“浓描”和理解性解读。后者主要体现在现象学解释学领域,主要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特征为:无明确的研究假设;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资料,并且要求资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推理过程含有联想推断的成分,遵循分析式归纳的逻辑,而非实证研究所遵循的统计归纳逻辑;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形成核心概念、命题和理论假说。局限:无法进行清晰地假设检验,但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哲学的教育研究的目的是提出观点、主张,带有研究者自身的主观价值判断。其特征是由概念到命题、由命题到理论的演绎,强调分析过程逻辑性,但无须经验的检验,具有抽象性和演绎性的特点。局限:不能扩展关于事物的一般知识的领域,无法进行研究数据的积累。

严格来说,哲学的教育研究是一种演绎的逻辑思考过程,旨在分析和思考多种可能性和应然性,主要是观点的表达,不需要经验数据的积累。

须指出,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其适用条件和局限性。科学研究范式并不凌驾于其他研究范式之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有科学理论,也有非科学理论,非科学理论未必一定要不得。在此只是强调,“科学所求的可能被事实推翻”,“理论的推测一定有可能被事实推翻”。在原则上能否被事实推翻或证伪,是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的分水岭。这里的“被事实推翻或证伪”有两层含义:一是凡是科学理论,都可直接或间接用经验事实来验证,不能用经验事实验证的理论就不是科学理论;二是科学理论不是绝对真理,它或迟或早总要被更完备的理论所取代。

科学教育理论具有自然历史统一性和原理理论性,这决定了教育理论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假设—演绎法”基础上。但是,这并不是说教育学研究不需要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ation),而是说它还同时需要些别的解释模式,或者说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解释(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模式。

齐梅

2016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