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一)文献搜集的原则

①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逆时法)。

②搜集的范围、数量应有所限制。

③应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④注意全面搜集代表各种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资料。

⑤不但要搜集本领域内直接相关的资料,还应注意跨学科、跨领域去搜集资料。

(二)文献搜集的要求

1.全面、准确

文献检索的首要任务是获取足够支撑研究开展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不漏检,不误检。因此,文献检索时不仅要广泛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还要浏览特定范围以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要搜索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矛盾的资料;不仅要广泛查阅中文资料,也应查阅相关外文资料,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动向。着力搜集第一手资料,也可保证资料的客观公正。

检索的认真细致,是资料查阅准确性的重要保证。在广泛检索获取大量文献的同时,通过细读,对资料进行恰当分类,并做好分析记录。对特定研究领域中的代表观点、代表人物、主要倾向等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前人在此研究领域的分歧、矛盾所在,从而发现问题,提高资料的查准率。前人研究矛盾大致存在三种情况:第一,前人的结论可能是准确的,但论据不充分,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研究过程或研究有启发;第二,前人的争论焦点,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可能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纠缠不休,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第三,前人的理论依据和史料依据,可能是准确无误并十分丰富的,也可能是篡改文献,贫乏薄弱得不足为据。[1]对资料进行细致查阅,搞清楚研究课题、研究观点的来龙去脉,可以有效提高文献检索的准确率。

2.勤于积累

长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应该建立自己的文献库,以便随时查阅和利用。这需要研究者养成不断学习、勤于积累的习惯。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应保持常态,这样既可积累和丰富资料目录,长期坚持,还可不断提升研究者的学术素养。研究者既要善于对文献进行处理,如摘要、札记、提要、综述等的制作,还要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升文献检索的质量。

3.善于思考

文献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对文献的检阅,需要秉持批判性思维,对文献做深入分析综合,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创新。这不仅需要研究者有相关研究的背景知识,而且要进行理性思考。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联系和构思,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