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文献的类型
教育文献纷繁多样。为了在文献工作中厘清头绪,首先要对教育文献进行分类。教育文献的分类因为分类标准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式。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教育文献做以下划分。
(一)文献按其载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印刷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以纸张为存储介质,包括各种手写或印刷在纸张上的手稿、非正式出版物、正式出版物。这是一种传统的文献形式,是迄今为止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一大文献类型。它用途广泛、读取方便,不受时空限制。其缺点是存储密度低、笨重、占据空间大。
2.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以缩微胶片为载体,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类型。因为它比传统纸质文献的体积大大减小了,可以节省95%以上的存储空间,曾一度流行。但是它只能按照印刷型文献的原样保存信息而不利于文献的再加工,且由于其物理性质而不易长期保存,查阅时需要借助专门的阅读器进行阅读。
3.磁介质型文献
磁介质型文献是利用存储介质的磁物理性质进行存储的文献,是20世纪后半叶才出现的新型文献,体积小巧,容量庞大,种类很多,如录音带、硬盘等。
4.光介质文献
光介质文献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存储介质。它有多种格式,如CD、DVD、CDR等,可以长期储存文献。它体积小,容量大,可以存储多媒体文献,如声音制品、图像制品等。
5.网络文献
网络文献是存储在磁介质(服务器的硬盘)上而能够为网上用户共享的文献。网络文献更新速度很快,传播速度很快,可以包含多种形式(文字、图像、声音等)。但是,现在网络文献质量良莠不齐、数量庞杂,这给网络文献的检索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文献按其加工程度可分为四个结构等级
1.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也叫作第一手文献,是指经历过特别事件的人撰写的,未经发表的最原始的教育文献,如手稿、书信等。历史上形成的零次文献大多收藏在档案馆、博物馆;现实中的零次文献则分散在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研人员手中。
2.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又被称作第二手文献,一般指事件经过的记录、研究成果以及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记录原始成果的一次文献包括图书、报刊、研究报告等。因为信息传递时会发生误差,一次文献从研究目的来说往往价值受到局限。[1]
3.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又叫检索性文献,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如书目、文摘、索引等。这类文献将分散的一次文献系统化、条目化,便于读者了解一定时期内有关领域的大致情况,便于按照该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检索。
4.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即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它反映了加工者对一次文献的见解,是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综述、评述、动态等。
(三)文献按其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文字文献
文字文献指用文字记录信息的文献,包括各种书籍、档案资料、报刊和个人文献等。
书籍是人类长期积累和总结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专著、文集、教材、工具书、史书、丛书、地方志等。它们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档案资料是指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资料。通过对档案文献的分析研究,可以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比较准确、详细的描述和评价,也有助于对某些与过去有渊源关系的现代社会现象的研究。[2]
报刊指定期发行的报纸和杂志。报刊文献的查阅,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在某段时间哪类事件和哪种现象最值得关注以及为什么值得关注。
个人文献主要有书信、自传、回忆录、日记、讲稿等。这种文献是个人主动编写的文献,是研究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资料。
2.非文字文献
非文字文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指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另一部分是音像作品,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图片、唱片、录音磁带等。搜集、整理和分析非文字文献,可以对一定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出判断。
【思考】 教科书、课堂所记录的笔记以及教师制作的课件,分别属于哪种文献?分类标准是什么?
[1] 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3.
[2] 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第五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