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材教学研究02

现在谈最后一个问题——实际效果。自然分材教学是从理解教育里分化出来的。2004年起主要在深圳南山区和宝安区、青岛市崂山区、郑州市、温州市等地试验。绝大多数学校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效果很明显,但也有效果不太明显的,不过没有出现过把学生学业成绩搞垮了的情况。我指导过不少的薄弱学校。在薄弱的学校中,遇到过唱反调的老师,他们认为这么搞会把质量搞垮。我对他们说,你们(学生)的成绩不是全区倒数第一吗?还往哪里垮?在一些优质学校,也没有遇上把学生成绩搞垮的现象。这里说说效果特别突出的。北大附中新疆分校实施一年,师生的素质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学者型”的教师,他们不仅知道自然分材教学怎么操作,而且懂得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与科学原理,所以经常被兄弟学校请去做报告和上示范课。仅就高考而言,也成就不菲,过北大、清华线的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75%,上重点本科线的增加了11%。今年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搞了一个“百分目标”。前面的“10”是清华、北大上线人数超过10人,后面的“0”就是考不上大学的为零,这个目标今年可能实现。另外一所学校是上海凤城高级中学。它原来比较薄弱,两年以前没有考过一个重点本科生。经过一两年的努力,现在一年能考几个重点本科学生,本科升学率也从28%提高到75%。

最后谈一下实施自然分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第一个是传统管理思想的干扰,特别是“零作业批改”,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第二个是对智者加速的监控。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还不是很理想;第三个是评价方法的更新,我们设计了一套新的课堂评价体系,但信度和效度还有待检验。

好,就讲这些,如果大家有问题,我愿意与你们沟通。讲得不好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提问互动:

陈晓端:下面留一些时间给大家,请同学们把握机会向熊老师再请教。

问1:熊老师,您好,大家下午好。熊老师的讲座很生动,很具有启发性,充满了哲理。我这里有很多问题想请教,但是限于时间,我就提一个问题。熊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班级的座位有马蹄形的座位,也有秧田形的。我想问,这几种座位的摆放与学科教学、和学段层次,比如,小学、初中、高中之间有没有特定的关系?也就是有没有特定学科比较适合哪一种座位的问题?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不同阶段更适合采用哪种座位,您能不能具体讲一些?这种马蹄形桌子的排法,对小组的人数有什么要求,有没有特定的标准?是自愿选择的还是由老师根据什么标准组成这样一个小组?这就是我的问题,谢谢。

熊川武:座位形态是不是在不同的学段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初中生对马蹄形比较感兴趣。对高中生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想独立思考,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和喜欢接受式学习的学生来说,开始不大接受马蹄形。但通过做工作,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以后,基本上都可以接受这种位置。高中生按照这种方式坐的学习效果不会比初中生差。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于相互帮助。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进行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的自控能力太差,这是学段上的不同。那么学科呢,英语老师最喜欢马蹄形,因为英语老师知道国外的这种情况最多,文科的老师也能够接受这种形式。理科的老师,特别是物理、数学、化学,稍微难接受一些。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觉得做实验会有点别扭,但是后来他们习惯了这种方式,也能够接受。如果课桌能够设计成旋转式的,那么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旋转成马蹄形,老师在前面讲课的时候他们又可以回到秧田形,这也许是最好的一种方式。现在这种固定不变的马蹄形对学生记笔记有一定影响。如果按照我个人的想法,我提倡老师是游走性地、移动地讲课。要让学生养成听课根本不看老师的习惯,除非看板书,这样学生就认真听老师怎么讲,记笔记,不会跟着老师转来转去。现在的秧田形让学生总是习惯看着老师,当然看着老师,老师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学生形成了很强的认知能力以后,就只是听老师讲,琢磨老师在讲什么,不会跟着老师个人的移动而移动,很多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问2:那么怎么进行分组呢?

熊川武:一般是根据他的能力、他的学习成绩以及人际关系。有让学生自己组合,也有的是老师安排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自愿组合时,有一些各个小组都不要的学生,所以需要老师安排。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是组长,行政组长是管全面的,学习组长是管业务的,还有语文组长、数学组长,都是组长,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一个记录本,语文课的时候,语文组长负责记录同学的发言,这样每个学生综合能力都会发展。

问3:熊老师,您好。我是今年毕业的教育学原理的博士生,我叫沈萍霞。首先听了您的报告,在我的思想上产生了震撼。您这样的学者能够亲力亲为,站在教学第一线,在基层的学校当中能够长时间地做这样的实验,我们表示非常钦佩,也很震撼。我对您所提出的自然分材教学有一个疑问,您的这种教学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这种很好的效果,那么怎么样去推广它?或者在我们的中小学当中如何把它的这种效果最好地发挥出来?而且我觉得这种教法对教师个人的要求很高。虽然从表面看教师的工作量减轻了,但是实际上,对教师的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那么我们怎么样让一线的老师接受它?有没有一种途径,比如,能不能通过培训一些教师,然后去各个学校专门推广,有没有这样的可行性?这是我的问题,谢谢。

熊川武:谢谢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样的可行性当然有。但有些问题要解决。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我们目前采用的办法是企业赞助。如果我在深圳挑选一个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让她帮助我做培训,搞推广。先要跟其所在学校的校长谈好,高额支付相关费用。深圳一个中学老师的薪酬一年至少十二万。如果让这个老师离乡背井,跑到新疆搞推广,一年给十二万他是不会去的。至少要给他二十万,还需要给这个学校一笔钱。现在我们的经费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选择一些优秀老师去实验学校上课,实验学校觉得这种教法很新鲜,而且学生成绩也明显变好。然后我们在实验学校培训老师即把实验学校变成培训基地。这是我们目前采取的主要推广形式。我现在能回答你的就是这些,谢谢你。

问4:熊老师,我想跟您请教个问题。我本科是学历史师范的,本科毕业之后我在中学待过一两年,我今天听了您讲的“自然分材教学”,向您请教。对于中学的文科,在上课的时候强调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一些。上了大学才知道人文学科是强调思维发散的,但是中学为了应付考试升学,依然强调学生要死记硬背很多东西。您提出的“自然分材教学”在中学的政治、历史课教学方面要怎么应用?您有好的建议吗?

熊川武:其实对历史、政治教学,程序是一样的。让学生参与,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巧记成诵。就像你说的,以前强调死记硬背,但是“自然分材教学”不是这样。它不是不要背,该背的也要求背,但要记得巧背得好。我们提倡巧记,像英语词汇情智记忆法。对于历史、政治,首先要找规律性知识。比如说,历史事件,老师带着学生学几个材料让学生清楚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程序、掌握的要领等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讲。这样学生自己理解了再讲给别人听,这是前面介绍的戴尔实验证明了的有效方法。自己懂了再讲给别人听,效果是最好的。我们提倡巧记成诵就是不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反复读死死地背。看到一个材料,先把其中的内在联系弄明白,把材料中比较重要之处搞清楚,然后提取出逻辑结构图,把厚的变薄,再把薄的变厚。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明白就会记住。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问5:我在中学待了一年,做了一年高二的地理老师。在大学学文科时,提倡让学生自由表达,或者让学生上台讲课,跟老师交流。但是在中学,这样的操作很难进行,高中生的知识还没有到那个层次,学生没法分清那个历史、政治事件的前因后果,脉络也不清楚。而且中学的文科有答案,考试有标准答案。我平时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回答问题,但是他的答案往往跟标准答案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尤其是高三文科,标准答案的要求更高,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就会与标准答案差很多。

熊川武:我给你举例说明。在我来陕师大之前,我们学校有几个很优秀的文科学生,他们都可以考上北大。他们碰到了你说的问题。政治学科中有一种分析题,就是要求学生用政治学科的理论来分析现实材料。其实在大学里叫论述题。这类题学生自己怎样处理?我提出两个方面建议:第一,要求学生自学去把握规律性,一定是在老师指导下。比方说你要求学生自己学这个历史材料,不管是历史事件或者文化进步的观点,老师先要指导他怎么学,要帮他把自学中间遇到的一些障碍、疑惑理清楚。至少要让他懂得怎样解读一个历史事件,才算达到了基本要求。而且要多次帮助他。如果只告诉他这样做一次,就希望他完全会做,这是不可能的,要让学生经常训练,形成习惯。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对那些比较好的学生,他如果不会分析,老师就出几道题让他们分析,然后把参考答案告诉他们,让他们做比较,自己答的和参考答案有多大的差距。要从这几个方面找差距:知识点的区别;思维方式的区别。把区别找清楚后,让这几位学生集中讨论。有天我去听他们讨论。他们都能看出自己的差距,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规律性,总结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最后,我给他们编了五六句顺口溜讲至关重要的哪几点必须怎么做。我觉得这样的做法似乎比较先进。如果让老师一个人讲,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提升,同时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很牢固。这里要强调,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观点和参考答案的差异并不是向标准答案靠拢或压抑了创造性。首先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获得了创新的机会。而且与参考答案比较是让他们有反思和提升思想方法的机会,因为他们毕竟年轻,看问题有时缺乏深刻性或全面性,等等。同时,也允许他们仍然保留自己的观点。不过要说服别人。当然,现在高考确实还存在必须保持一致的“标准答案”,这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禁锢性,但现在阅卷时已不那么机械了,对能成立的独特见解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了。如果有机会,以后再单聊。谢谢你!

陈晓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讨论就先到此为止。今天下午,熊老师基于“自然分材教学”的实质、假说、提出的根据、实施过程、实施背景、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七个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关于“自然分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性报告,我本人还有很多的感受,准备下来私下和熊老师再做一些交流。

在此我先简单地说几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过去听过我的报告,我讲过一个例子。我曾经给中小学老师做过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后,老师们要求我上一节课。他们说,陈老师讲得挺好的,但是能不能上一节示范课,让我们看一看到底怎么样上一节化学课或一节英语课,那么对于这种要求我是做不到的。所以这几年,中小学如果请我做报告或者做交流,我常常会谢绝,因为底气不足,感觉自己没那个能力,我尤其害怕老师们说,你来给我们上一节课。所以这方面确实是我们的一个软肋,应该说是我们非常薄弱的一个地方,我这里主要是检讨自己。那么熊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不仅仅是我们通常讲的“理论是顶天的”,他的理论很深刻。他今天也讲了,大家也看到了,就是这个“自然分材教学”,熊老师对这个理论的依据或者根据所做的这样一种论述、挖掘、分析,应该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意义。不仅仅是这一点,熊老师也有很多非常深刻的思考以及对问题的全面的分析,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著作之中。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熊老师不仅仅进行理论的思考、理论的建构,同时,他还是可以实践、“立地”的,就是“上顶天,下立地”。在实践中,他真真正正地而且非常有成效地在推行、实施着他的基于理解教育的“自然分材教学”。所以,我们认为熊老师是能够做到知行统一的一个典范。其实,我们经常讲我们要知行统一,但实际上当我们面对中小学,我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们需要向熊老师学习。有时候,我也在想,学习借鉴是必需的,但是要想像熊老师那样,应该是特别地不容易。当然这种想法又印证了熊老师的理论认识深度以及超强的实践能力。大家刚刚看到了熊老师给大家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段,熊老师在中小学可以胜任语、数、外三科的教学,每一科都是没有问题的。我现在不清楚熊老师教化学是不是也是轻松的,是不是也可以做示范的,因为我没有看到熊老师关于化学的教学视频。但是不管怎么说,就这三科已经足矣。中学老师也不过是每个人教一个学科,熊老师可以胜任三科,我觉得确实是非常了不起。在中国,很多人都说中国没有教育家,没有教育流派,等等,我认为不是没有,只是我们中国人不愿意总结,不愿意说中国的教育家,一直在说布鲁纳、布鲁姆等人。我认为,熊老师现在做北大附中新疆分校的校长,他这种做法就是苏联的巴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的一种写照。刚才熊老师在讲座中也提到,基于理解教育的“自然分材教学”,实际上是2004年命名的。当时我也是应熊老师的邀请参加了那个会议,那次我真是学习到了很多。我去了南山区中学等几所中学听了好几节课,当时确实很有感受。现在是2012年,这中间经过了八年时间,大家都知道在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上有一个“八年研究”“eight-year studies”,这“八年研究”成果已经显现了,那么再过十年、十五年,赞可夫出名二十年,想象一下熊老师二十年以后,我就不多说了。

总的来讲,我确实有很多的感受,最后我们还是非常感谢熊老师大老远地从新疆,从他的学校飞过来,为我们大家做这场学术报告。当然,他这次来是要为我们学生贡献智慧,为我们学生评审论文,进行论文答辩的主持,应该说是非常地辛苦的。我们再次对他的到来,对他为我们大家带来的这场学术报告,对他的智慧贡献以及他的体力贡献,表示最最衷心的感谢!(热烈地鼓掌)也谢谢大家,尤其是谢谢我们的郝院长,还有张教授,他们今天一直在这坐了几个小时,认真地聆听。非常感谢他们两位教授!同时也感谢在座的老师、研究生同学和本科生同学,感谢大家的到来,谢谢大家!现在我宣布,报告会结束。

(参加本文整理的有博士生:张勇 硕士生:刘芳、赵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