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部分包括六大改革,这里重点讲两个改革,在六大改革中,第一大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次体制改革和以往不同,以往一提体制改革就是管理体制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后勤改革等。这次讲改革第一条就讲到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袁贵仁部长讲一切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都要改革。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核心就是育人为本。所以六大改革,第一项改革就是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树立五个观念:一是全面发展的观念,即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要片面发展,不能光重视智育,不重视体育,不重视美育;二是人人成才的观念;三是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四是终身学习的观念;五是系统培养的观念。我认为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人人成才的观念。什么是人才,不要把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人才中有少数是天才或杰出人才。杰出人才毕竟是少数,我们要把所有的人都要培养成人才。现在大家都受教育了,就不能说只培养精英人才,而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人才,都要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当然其中包括精英人才,所以要培养多样化人才。
香港大学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香港大学给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清洁工老太太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因为这个清洁工为香港大学工作了一辈子,受到学生的爱戴,受到老师的尊重,这也是人才。这种人才也是社会所需要的。所以我一直强调不要把小孩分成三六九等,呼吁停止三好学生的评选。评选三好学生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孩子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曲折的,有的时候是会犯错的。有的孩子非常调皮,如果从小就分成三六九等,就会伤害大部分孩子,这不符合教育的方针。教育方针是人人都要三好,全面发展,人人都要三好,怎么能少数人是三好呢?再加上现在评选的方法,就是听话的、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这样能培养创新人才吗?我是有感而发,我走过好多所学校,听过好多意见。
我20多年前即1986年我在哈尔滨开会的时候,黑龙江大学有个教师就讲现在的教育都是埋没男孩的教育。男孩就是调皮,那个时候小学升初中还要考试。因为调皮,男孩学习学不过女孩,考不上好学校。考初中考不上好的学校,考不上好的学校就遇不上好的老师,男孩就埋没了。男孩一般到初中才有意识要好好学习,但又遇不上一个好的老师了。有一次我到一所小学校,看到学校的光荣榜上十佳少年九个是女孩子。我就问这个校长你这是什么标准呢?无非是听话、功课好。
最近青少年研究所的副所长孙云晓写了一本关于男孩的书,说现在的教育对男孩是压抑的、不公平的。有人说,评三好学生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但是一个学校的名额只有5%或10%,有的学生永远也得不到,这就起不了榜样的作用。而评上三好的同学也会养成虚荣心,或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现在评选中出现许多弊端,有的小学生为了评三好,拉选票,给老师送礼,给同学送礼。这种成人的恶习带进了小学。从小就培养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是起副作用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我们不歧视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般不喜欢说差生这个的词)。所谓差生总是有原因的,他为什么学习不好,可能是遇上了什么困难而没有解决,后来学习就跟不上了;或者是因为父母离异,受了什么刺激等。老师要多了解他,发现原因包容他,而不是抛弃他(给大家放映一个照片,标题是差生伺候优生吃饭)这幅照片看了很震撼人心。一个学校夏令营把学生分了三等,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优等生吃三菜一汤,还有一杯代表他身份的红酒。中等生吃二菜一汤,差等生就站着伺候优等生,等优等生吃完他收拾好才能吃饭。你看那个所谓差等生孩子的眼神。这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这是一种反教育行为,现在学校有很多反教育行为,家庭里也有很多的反教育行为。
另外纲要中讲到要注重学思结合,就是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只灌输。强调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温家宝总理曾到三十五中去听课,听课以后就讲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为什么要减轻负担,减轻负担不是说学生不要学习了,而是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去参加实践。现在的学生从6点钟起来到晚上11点钟睡觉,没有时间去思考,一天到晚做题,变成考试的机器。我特别反对现在高中三年级的复习,高一高二把所有的课程学完,到了高三就是做题。所谓复习就是做题,翻来覆去不断地做,老师要求学生做到,拿到卷子,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要达到这个程度。这不是机器是什么呢!这是扼杀学生创造力最坏的一种方法。所以才提出教学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纲要还提出来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到中学里要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并且形成自己的专门志向。但是现在学生没有自己的兴趣,高中毕业生问他想考什么专业,他说不知道,喜爱什么专业,他也说不知道。那怎么报志愿,凭分数报志愿,考过600分就可以考重点学校,考500分就考地方学校,这是以分数为志愿。有的人是以爸爸妈妈的志愿、爷爷奶奶的志愿为自己的志愿。哪个专业比较热门、比较好就业就报什么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历史上所有的科学家、杰出人才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志向,通过不断地钻研才能成为大家,才能真正做出成绩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如果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兴趣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忧他将来什么都不关心,将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次我们调研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强调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要因材施教。什么是因材施教,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我喜欢文学,喜欢艺术,你非要让我去学奥数,这就是对我最大的不公平。我们讲的这句话在纲要里也是有反映的,大意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也是六大改革里的第二项改革。关于招生制度改革,我们调研了国内和国外很多的事例。现在报纸上简介美国怎么考试、怎么招生,美国哈佛大学是怎么招生、怎么面试的,他们的方法很多。但是许多方法拿到我们中国就行不通,因为我们社会现在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诚信制度。例如,要求学生做义工,可能走个后门到街道办事处去盖个章就行了。中国人讲人情,很多情况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改革起来很难。但是考试制度必须改革,否则素质教育难以推进。
有考试就有应试,但是考试又不能取消,在我们国家现在考试还是最公平的,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要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克服一考定终生,多次考试,让学生多次选择;另外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样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最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所学校联盟,自主考试,这本身也是改革,自主招生人数很少,只占录取人数的5%,份额很少。北京大学还提出来2010年39所学校,2011年126所学校校长实名推荐。这种改革一出来就遭到媒体和家长质疑。谁提出一项改革的措施就遭到怀疑,怀疑这里头有没有暗箱操作啊,怀疑会不会有腐败啊,怀疑有没有走后门的。我经常给媒体讲,不要人家一提出改革你就质疑,要这样有偏见地看我们30年改革,改革也不会成功。为什么一定会出现腐败?当然腐败也有,有腐败也是可以治理的,但你不能不改革啊。改革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利大于弊的一种方法。没有一种方法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利没有弊的,我们只能从利多弊少的办法中找出一个。所以,我说你们不要总是质疑,能走出这一步就很不容易。改革不完善,我们就要完善它,而不是老质疑。考试关系到千家万户,人人都有发言权,做得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所以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逐步地推进改革。这几年不断在改,考试的内容在改变,只是方式上没有什么变更。内容上注重能力的考查,不光是知识。但是考试本身也还要改。如高等职业院校不再考试录取,上海几年以前就试行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不考试。中学会考合格就直接申请注册入学。也可以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程度,来减轻学生负担,最多考语文、数学。外语将来实行等级考试,达到一定的等级就可以了。考完了语文、数学就可以按分数录取。如果你要想考重点大学,那就报什么专就考什么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你要考生命科学,就考考你的生物学;你要想学环境科学,就考考你的天文地理。这样就能引导高中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这就叫分类考试、分类录取、多元录取,当然还有一个综合评价问题。综合评价最难,怎么评价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综合素质。我想高考会逐渐有一个好的改革,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