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从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深化期四个时期,分述如下。
一、教育学的萌芽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期,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随着人们教育经验的积累,一些教育思想应运而生。苏格拉底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样类型身心教养的市民所发的议论,提出“美德是否可教”,并且明确地提出“什么是教育”的问题,这反映出苏格拉底已经在思考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在《理想国》一书中,阐述了他从教育未来统治者入手,建立理想王国的教育思想。西方出现得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本书被认为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对象来加以考察的一本论著。
在中国,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战国末期的《学记》,它比西方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三百多年。该书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做了高度概括。《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方面的言论,其中教育学说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的教育见解、教育学说,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观点,对后世教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十分深远。
这一时期关于教育的论述,是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人性善恶、人生态度和治学方法等结合在一起的,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中,缺乏自己的独立命题和范畴。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面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所以说,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还没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处于萌芽时期。
二、教育学的雏形期
教育学进入雏形期的标志,是它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一些思想家如夸美纽斯(Jan Amos Comenius)、洛克(John Locke)、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等,以自然主义哲学理念为指导,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做了较为丰富的论述,促使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7世纪到18世纪,是社会急剧变革、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异军突起、哲学繁荣和文化振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文化、思想的启蒙为先导,教育上也出现了重视自然、遵循自然的科学精神。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卢梭的《爱弥儿》,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种时代精神。他们都强**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强调用广博而有用的知识教育儿童,注重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值得关注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书稿完成于1632年。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要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书中对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轮廓的确立,对后来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闪耀着追求科学的火花,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发轫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学的发展期
教育学的发展有三个显著的、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一是将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学科基础;二是按照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建构起初步的理论体系;三是将其作为一门独立讲授的课程,登上大学的课堂,以事实争得合法的学科名分。这一时期,康德(Immanuel Kant)、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杜威(John Dewey)等人的贡献无与伦比。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为教育学中的核心内容——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177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大学传授的肇始。后来,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在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上占据着里程碑意义上的重要位置,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部著作中,赫尔巴特开始以自己独到的视角构建教育学并使教育学科学化。他指出:“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可能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要有多好。”[1]这就是说,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而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他进一步指出,要形成独立的教育概念与教育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学建立在相关的基础学科之上。“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2]基于此,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方法论,并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确立了教育过程和阶段、手段和方法,揭示了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客观联系,并依此提出了教学的阶段理论和教育性原则[3]。
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所著的《教育论》问世。他在著作中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主题,认为对学生而言,只有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才能成为学校的课程,“有价值”是学校课程选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他反对思辨,认为科学就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坚称,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社会生活,能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
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这个名称是德国学者梅伊曼(Ernast Meumann)于190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过去的教育学是概念化的,往往与实际相抵触,为了防止仅仅根据理论和偶然下结论,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Wilhelm August,Lay)于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实验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本主义与教育》,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反对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的传统教育,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义的色彩。杜威的教育学说在20世纪初期的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被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1939年,苏联出版了凯洛夫((N.A.Kaiipob)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论著。该书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苏联和我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的偏颇之处在于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
在中国,自1901年王国维翻译的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起,一方面是翻译介绍国外的教育学,另一方面也在创编自己的教育学,涌现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以及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民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等,从体系到内容都比较完整、系统、充实。
四、教育学的深化期
教育学的深化期也可以说是教育学走向成熟与多样的时期。首先是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多样化,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如数学、生物学等学科成为阐述教育理论的依据与前提;其次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更趋多样,除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外,质性研究、系统研究和多学科研究得到广泛应用;再次是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教育基本理论(或称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特殊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学期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史学、职业教育学、民族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二级学科得到了稳定地发展;最后是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在得到进一步的逻辑推证和说明的同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各种学派异彩纷呈。此时的教育理论,突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情形,不同的理论和学派在相互对峙中发展着,教育学逐步走向深化。下面是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几本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这本书是他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4]。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学发展史上蔚为壮观的一个时期,所取得的成绩颇为骄人。近年来,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执着的精神对教育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他们不仅研究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总结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继承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同时也研究和借鉴外国的有益教育经验,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努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以及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等。
教育学发展至今,已成为拥有数十门学科的大家族,这些学科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活动为对象,如元教育学;另一类以教育活动为对象,如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论、教育论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是教育学的分化时代。
【问题与思考】
1.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
2.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不同时期对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从事初等教育的教师与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有何不同?
4.结合个人的教育经历,谈谈你对教师的理解。
【阅读拓展】
1.瞿葆奎、范国睿:《当代西方教育的探索与发展》,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2.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
3.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4.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5.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载《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6.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载《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7.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8.梁柱:《论蔡元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载《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9.瞿葆奎:《拉伊和他的〈实验教育学〉》,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0.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载《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1.余文森:《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载《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
12.李春玲:《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观念——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 郑金洲主编:《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郑金洲主编:《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