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

教育学从哪里来?直接地正面地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实属不易,但我们可以以学科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反推。作为一门“学科”,或者说一门“学问”,它的产生以及被认可,核心问题有四个:第一,是否有稳定的、独特的研究对象;第二,是否形成独具的研究方法;第三,是否凝聚了一支专门的、职业化的研究队伍;第四,是否形成了一系列概括化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及其对话平台。由此可见,教育学可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

一、教育学产生于以教育为职业、稳定的教师队伍

自从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这一独立的教育形态后,就有了一批与直接社会生产脱离、专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早期的学校教育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等教育。从事初等教育的教师,以未成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主要任务是照看儿童、文字识记和传授计算的知识与技能,社会地位比较低下。这可以从古希腊文中关于“教师”一词的演化得到佐证。在古希腊文中,“教师”一词是由“教仆”演化而来,就是奴隶中一部分专门侍候贵族、奴隶主子女上学的人。在罗马帝国时代,初等学校从教的教师大多是为谋生而被释放的奴隶,罗马的自由民不屑担任这种工作。在中国封建社会,除少数宫廷教师之外,社会上的私塾教师大多是不甚得志的文人。二是高等教育。与从事初等教育的教师有极大的不同,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通常是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多以成人为教育对象,传授自己的学术思想。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总而言之,无论是从事初等教育的教师还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他们都是以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发展为目的、以教育作为专事职业的人,有了这样一支有知识、有素养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有了教育学产生的人才基础和条件。

二、教育学产生于教育职业的特殊要求

教育职业的特殊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与其他职业相比较,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是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传道”需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授业”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即“术业有专攻”;“解惑”需要有方法和技巧,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的能力要求,通俗地说,教师职业是一门“含金量”极高的技术活,不是什么人想干就能胜任的。第二,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必须精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与其他职业比较,教育职业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是人,教育的对象也是人,如何将教师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如何把教师的道德修炼影响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研究自己、琢磨学生,找出教师与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方法。第三,教育对象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与个体差异性决定教师必须研究学生。教育工作过于复杂,这种复杂主要源于教育对象的复杂。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这一变化规律需要教师去体验、去概括、去凝练、去提升;从个体上讲,教育对象只有类似的个体,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个体,这表明教师仅仅认识和把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孔子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其实就是一种研究学生个体差异、掌握特殊规律的好方法。此外,教育对象的个体成长和个体变更还决定了教师的研究具有恒久性和职业一贯性特征。

三、教育学产生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有了一支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教师队伍,有一个必须不断研究、时刻琢磨的工作对象,这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没有经验以及经验的积累,甚或产生有独到见地的教育思想。尽管这些早期的教育经验和思想缺乏系统性与专门性,但它们都是教育学产生的重要来源。包括中国古代《论语》上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行,还包括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学者的教育思想。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教育家尤其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学者,大多是政治家、哲学家、神学家或社会活动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与其他的思想诸如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神学思想、社会学思想等混杂在一起的,既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思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育知识包括被高度凝练的教育思想都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门类。直到1605年,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其学术知识分类中,教育知识才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