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的认读

在现代社会中,受过不同程度教育和以不同方式接受过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教育”这个词也成了生活中的常用词。一提起教育,人们总是胸有成竹,似乎凭经验也能知其然,甚至知其所以然。但是,如何从理论上阐发教育,给出一个确切的教育概念,却是古今中外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穷毕生精力仍难以回答的问题。

一、教育概念认读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固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所感知到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凝练,就成为概念。也就是表达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它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内涵。给教育概念下定义的过程,就是概括、凝练教育本质属性的过程,也就是揭示教育概念特有的内涵[1]。然而,一方面,教育是个历史的范畴,在曲折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教育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随人们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法的改进而不断精进。因此,教育概念是阶段性的、递进的,不是亘古不变的。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法文为“é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都是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educare”又是从动词“educed”演变成的,“e”在拉丁文中有出的意思,“ducě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亦有引出之意[2]。

即使在著名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那里,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也是有差异的。夸美纽斯说:“教育在发展健全个人。”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长。”斯宾塞坚信:“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教育是完美生活之预备。”桑代克提出:“教育是人类需要的满足。”赫尔巴特断言:“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功能——道德——包括。”

毋庸置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科学、精到。20世纪以来,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可谓是“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势。

《中国教育辞典》对教育的解释是:“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二种。从广义言,凡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唯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3]《教育大辞书》对教育的界定是:“广而言之,凡足感化身心之一向,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狭而言之,则唯具有目的,出以一定方案者,始云教育。此中亦分二类:(1)对象及期限有定,其功效又可以明确表出者;(2)前者指学校教育,后者指社会教育。”[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则强调指出:“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5]

历史上,教育家对教育的看法各有不同;辞书里,对教育的解析也有差异。不过,目前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学教材,关于教育的认识倒是共识多、歧见少。通常的表述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可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和零散的,也可以是自觉的、有组织的和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二、教育属性认读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也哺育下一代,但动物一直以生物实体的形式存在。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社会现象也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如社会生产对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但不是自觉的、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发展。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反映和体现着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此外,教育还具有永恒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社会属性。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教育除了拥有一般教育的属性外,还有其独具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其一,学校教育是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进行的,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因而,学校教育有显著的社会制约性。其二,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这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最重要的标志。其三,学校教育是一种高效率(或效益)的社会活动,现实中可能存在低效率(或效益)的经验演进现象,但它的明确指向是科学演进,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不能称为学校教育活动。其四,学校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动,一切消极的、不纯洁的和低级趣味的言行不能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其五,学校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定性和规律,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普遍需要,也要考虑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其六,学校教育是在特定场域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包括实体场域(学校)、文化场域(学校文化)和作为场域(学校魅力),如果学校教育不能维持和信守这一特定场域,那么学校教育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