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的本性

第一节 对历史上人类本性观的考证

(要点)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讨论沿着两条道路进行,两者在观察的视角及研究方法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都是人本性在不同环境下,人类生命个体两个结构系统分别呈现的现象,而非真实的人性本质。

对于人本性的假设,笔者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东方文化阵营:性善、性恶、亦善亦恶论;二是西方文化阵营:“经济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理论。从历史来看,两大文化阵营对人本性的假设,都来自对人的行为、可塑性及人本身的观察。以此为基础,东方文化以“善”“恶”等东方文化内涵的标准——道德标准,给予人本性假设定义;西方文化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视角——行为标准,给予人本性假设定义。从两者的对应关系来看,“性恶”论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性善”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亦善亦恶论”与“复杂人”假设相对应。由此,不难看出,东方文化的道德标准与西方文化的行为标准,都来自人类对个体自身现象的高度概括。人类自身所思所想——道德层面,通过人的个体行为呈现出来;人类自身的行为——欲望行动,应答了人类个体的所思所想。东西方文化给出人本性的假设,虽然是从两个层面,不同角度,但是都有真实客观现象的支撑,其合理性不言而喻。当然,也证明了道德与行为的一致性。这些合理性与一致性的结论,是逻辑的必然。尽管如此,不禁要问:人类对人自身现象的概括就是人的本性吗?我们的回答:不是!现象只是本性的反映。

对东方文化人类本性观的质疑

(观点)我国关于人性的善恶观,其实是一种模糊概念——善恶标准多元。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人性”问题的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道出了人本性的相似性、人类个体的可塑性,没有回答人性的本质。此后,诸子百家围绕着人性善、恶及其有无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等,直至近代思想家如严复基于进化论的“性无善恶论”、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等。

其实,这些思想家始终站在人本性的外围,根据人本性对外呈现出的种种现象,推测人的本性。当然,鉴于历史条件及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历史上思想家们不可能从现代科学的视角考察人的本性。通过对“现象”的研究考究其“本质”,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但是对“现象”的认识、分析与考究的视角与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对“现象”考究不是全时空的,那么将导致考究的片面性,正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很难把握大象的全貌。

再考察我国历史上思想家对人本性的论述,多数以类比的手法描述和讨论。如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孟子:“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荀子:“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也。”这些以类比的方法考究人性的本质,缺乏说服力的根据——人不是水,人性更不是水性,人是生物,水是非生物,人和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当然,荀子对人的饥饿、寒冷、劳顿等呈现的需要,说是人的本性,亦不准确——对比生命本性四原则,我们知道是生命个体生存原则、能量最小原则、生命最优原则的体现,即人本性在人个体上的呈现。因此,这样的类比,难以服人,虽然便于人们的理解,但是容易对人本质属性的认识产生误导,经不住科学的考证和验证。

王夫之“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等,以此论述人性“性日生日成论”,混淆了人的“身体、气色、思想”与人本性的关系,把人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器官的功能简单的说成是人的本性,明显的与“身体、气色、思想”是人的本性自相矛盾,亦不能自圆其说。

按照把生命个体划分为生命个体第一结构系统和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来分析——身体及其器官、功能是生命个体在建构第一结构系统的过程中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适应与改造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且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结构。人的思想、情感、认知是生命个体第一结构系统——人本身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的关系态所形成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综合。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由于人类生命个体本身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呈现出许多生命个体本身的属性——生命个体共有属性;而人类生命个体本身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构成关系态。一方面从中获取人类生命个体生长及其活力需要的物质、能量、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依靠各器官及其功能在与人类生命个体第二结构系统各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其适应与改造,在人类生命个体中形成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经过人类生命个体对大量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梳理——信息整合,即为大家所说的思想。所谓情感,其实就是人类生命个体在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背景下,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时所形成的某种共鸣,人类生命个体给予精神或行为的表达。

由于科学的进步,严复接受达尔文进化论提出“性无善恶论”,章太炎的“善恶同时进化论”。这两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严复“性无善恶论”与告子“性无善恶论”是有区别的,严复是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无善恶观,体现了生命个体存在及发展的需要,没有硬性给人本性贴上“善”与“恶”的标签。但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严氏并没有回答。告子的无善恶观,与严氏有明显的区别,告子以朴素的唯物观给出了“生之谓性”的观点,陈述了人类生命个体存在的原则,但没有给出“人性”的具体内容,从生命本性“四原则”看,符合生命存在原则,但没有讲清楚存在原则的两个方面,更没有讲出人类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构建关系态使其自身生长的关系。或者说,告子只看到了人类生命个体本身,而没有看到人类生命个体对外构建的关系。但孟子反辩说:“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都答说“然”。这说明告子人性的朴素唯物观的正确性,但孟子:“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没有坚定地回答“然”,这说明告子对人本性与生命本性的共性认识是存在差距的,因此,告子对人本性的认识也是片面的。当然,这是由于告子所处时代具有历史局限性。

章太炎的“善恶同时进化论”,是站在人性善恶论的基础上,应用生物进化论提出的。由于历史上人性的善与恶,是缺少令人信服的根据,所以“善恶同时进化论”难以成立。

综合上述讨论,按照对生命个体结构系统两种分类方法,不难看出:我国历史上人性善恶的争论,基本上局限在人类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实现人类生命个体自身——人类生命个体对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需求,以及形成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整体表现,依据人类道德观评价标准,定义了我国人性的善恶观。因此,我国关于人性的善恶观,其实是一种模糊概念——善恶标准多元。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观”,关注的是人类生命个体本身结构系统要素的关系态,即只知“生性”,不知“习性”;这是告子的人性一元论。在这一点上,王夫之应该说认识到了生命个体的两个系统——“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但遗憾的是,王夫之没能洞察到人类生命个体两个系统的统一。因此,王氏人性论是二元论:天性,生而即有;习性,习与性成。二者的关系“日生日成”,但没有讲清楚“日生日成”什么——人性内涵。尽管如此,王氏一方面从生理、心理等自然性能,分析了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营养,“取精用物”而得以成长,即“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另一方面就人的智慧、道德等社会属性,分析了人类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即“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迟久而始成”。由此进一步说明,王氏人性观是“人性生成观”。“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王氏虽然关注到人类生命个体——人的二元结构系统,但没有讨论清楚人对第二结构系统与人第一结构系统之间及二者与人性的关系。因此,王氏人性二元论是模糊、松散的人性论。

对西方文化人类本性观的评析

(观点)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更加关注人类生命个体——人本身结构系统要素的需求及其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带给人类生命个体的影响。

再来考察西方人性论:“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层次需求理论、“复杂人”假设的合理性。从东西方文化的历史看,我国历代思想家以思辨著称,围绕着人性的“善”与“恶”,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也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点。而西方的人性假设,主要源于对人性在不同背景环境下呈现出的特征给予的概括。

1.“工具人”假设

“工具人”假设是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把奴隶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和他们的私人财产,类似于生产工具,可以随时使用,也可以随时闲置。“工具人”假设,其实质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奴隶人”的工具性与牛马工具性没有区别。依此,我们对人性作如下推理:奴隶是人,奴隶的工具属性等同于牛马;奴隶主与奴隶都是人,奴隶主的工具属性等同于牛马,即人的属性等同于牛马。显然,“工具人”假设,除人与牛马都是生命,具有生命的共同属性之外,没有一致性,是不同的种类,这种假设是荒谬的,是人性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2.“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20世纪早期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基于企业管理追求提高生产效率,提出的人性假设。基本观点是:(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指使;(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的而工作;(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不同于我国对人性道德的宏观概括——善恶论,而是基于人性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是梳理之后的高度概括,虽然不能肯定人类呈现出的种种表现就是人性,但至少可以肯定这些现象是人类本性的反映。或者说,有其合理性及真实性。按照前面论述过的生命四原则,从耗能最小原则不难看出人是懒惰的;从生命存在原则看,人是要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实现第一结构系统要素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因此要工作;但是当确保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追求W/M最大值,实现生命最优化——追求物质与精神的享受。由于生命个体W/M最大值的不同,必将导致人类生命个体的不同角色,即亚当·斯密所说的“两类人”。

3.“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人除了需要物质外,还有社会需要,人们要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乐趣,追求最优。基本观点是:(1)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动机,并且通过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2)工业革命与工业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意义,因此能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3)员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比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控制更为重视;(4)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由此看来,人不仅仅是关心自己个人的物质利益,还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组织归属感。不难理解,当人类生命个体生存条件得到满足时,按照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原则,人类生命个体不仅追求物质需要而且还要追求精神最优,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组织归属感正是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的重要体现。由此,“社会人”假设从精神层面,反映了人类生命个体的本质属性,自然按照人类生命个体在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的角色,“社会人”也将分成亚当·斯密所说的“两类人”。

4.“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又把重点从关注人自身,再次转向关注环境因素,但不同于“经济人”假设关注的工作任务。主要内容有:(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厌恶工作并不是人的普遍本性,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像娱乐、休息一样自然;(2)人们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外来的控制、惩罚不是鞭策人们为组织目标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3)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并不矛盾,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会自我调整,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4)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力求有所成就,缺乏抱负、逃避责任并非人的本性;(5)大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1]。

从“自我实现人”假设内容看,“人都是勤奋”的假定,不符合前面给定的生命个体本质属性耗能最小原则,“人的勤奋”是生命追求物质或精神最优的体现,而不是人类本质上的勤奋。而“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像娱乐、休息一样自然。”其实质,也是体现了生命追求的精神最优,把“工作”当作了精神享受,而不是愿意劳动。其他主要观点,应该说反映了生命本质属性追求生命最优原则,特别反映了生命个体追求精神最优化。

5.层次需求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进行了排序,基本内容包括:(1)生理需求,包括饥饿、口渴、住宿、性和其他身体需求;(2)安全需求,包括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保护及安全需求;(3)社会需求,包括情感、归属、接纳和友谊的需求;(4)尊重需求,包括自尊、自主与成就等内部因素和地位、认可与关注等外部因素;(5)自我实现需求,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自我实现。

图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

生理和安全需求,属于低层次需求,不难理解,低层次需求符合生命个体存在原则;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属于高层次需求,符合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原则,严格讲,更多体现生命个体追求精神最优。层次需求理论部分地反映了生命四原则。

6.“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在综合“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复杂人”的观点。基本内容包括:(1)人的需求分为许多种,纷繁复杂,而且随发展阶段、生活条件和具体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因事而别;(2)人在同一时间会有多种需要和动机,他们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在组织中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和时期,人的动机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4)人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工作部门和岗位,可以有不同的动机模式;(5)人感到满足、致力于组织工作的程度决定于本人的需要结构及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其积极性;(6)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没有对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适应的唯一正确的管理方式[3]。

由“复杂人”假设的内容,更加感受到生命个体的本质属性,取决于:一是生命个体的灵动能力;二是第一结构系统要素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态的建设。而这两个方面恰是形成生命本质属性的全部。但是值得注意,“复杂人假设”,模糊了生命个体本质属性的实质,看似更加科学,实际让人难以把握生命本质特征。

综合以上讨论,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层次需求理论、“复杂人”假设的观点,更加关注人类生命个体——人本身结构系统要素的需求及其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带给人类生命个体的影响,而不同于我国思想家更加关注人类生命个体——人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态所形成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表现。

由此看来,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讨论其实是沿着两条道路进行:一是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呈现;二是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需求。两者在观察的视角及研究方法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都是人本性在不同环境下,人类生命个体两个结构系统分别呈现的现象,而非真实的人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