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论证
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为例来加以说明。很多人认为,论证开题报告有两大难点,一个是文献综述,一个是论文框架。由于对广泛的参考文献缺乏系统收集、分类整理和仔细阅读以及批判性思考,因此很难形成文献综述的基本思路和论证线索。这一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将课题发展、现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梳理清楚,没进行深刻的理解,所以也就无法形成一个相对完善、合理的论文框架。论文框架是我们头脑中构思的内容转变成文字的形态。框架不完善、不成熟,说明在我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条理化的、逻辑化的线索。没有办法表达明白,往往说明你还没有把问题想清楚。衡量一个课题的创新性或一个课题论证思路的创新性,可以用以下的标准。
一、教育科学研究创新的几个标准
(一)最高标准:解释原则的创新
解释原则是什么?就是你的方法论、价值观。一旦你用以解释问题的标准、价值和尺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你所研究的事物和对象,在这种新的解释原则基础上,就会呈现不同面貌。例如:牛顿与爱因斯坦的科学发现。牛顿在经典时空观中、平面上思考问题,爱因斯坦在广义时空观中、曲面上思考问题。在同一平面,两点之间距离最短。但若是曲面,会是什么?我们推翻了以往的旧规则,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新规则,这就叫解释原则的创新,是一个学说根本上的创新,最高的创新。尽管初步进行教育研究者不一定都能做到创新,但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解释原则,就是前提、根本的置换。所以,哲学家把哲学称作前提性批判,追问事物的根本和前提,将根本和前提进行转换,问题本身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了新的根,就有了新的生命。
(二)次级标准:理论框架的创新
尽管课题研究的解释原则没变,但我们给予它一种新的理论解释,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传统的课程教学研究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来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问题。社会学视角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课堂教学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特别适合分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问题。所以,在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涌现出了教学社会学、课程社会学等分支学科。而教学社会学、课程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将课堂教学视作一个师生交往的小的社会单元。那么,人际交往、沟通、情感呵护、对话交流将成为一节课能否成功、高效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常说,“教学即对话”“教学即交流”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它,叫作“社会学视角下的××问题研究”,这称作理论框架的创新。
(三)再次级标准:研究方法的创新
一个研究问题可以用问卷调查,也可以用访谈调查。问卷可以获得大量数据,但用访谈可以获得问卷难以获得的较为定性、较为精确的信息,这些都是一篇完整的研究成果所不可缺少的东西。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研究习惯于用理论思辨的研究范式,既缺乏实证研究的分析,又缺乏质性研究的高水平成果。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论文和作品采用较为丰富和新颖的研究方法,较高地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可以称作是研究方法的创新。
(四)最低标准:资料文献的创新
研究同一个老问题,有的人采用了国内外最为新近的文献资料,推进了对问题的深化和理解;有的人却依然沿用别人成果中已经用滥的文献,没有新的观点出现。二者孰优孰劣可见一斑。文献的新鲜度,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反映研究者下的功夫和研究的意识。尽管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做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应该是明确的。
二、科研课题的论证过程
一般地,一个科研课题选定以后,都要经过仔细的酝酿和思考,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并逐步落实到书面语言上,这就是论证的过程。
(一)形成问题意识,确立“命题假设”
无论是进行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或行动研究还是理论研究,在进行论证写作之前,头脑中要有一个问题假设,要给自己一个基本的预判。什么预判呢?假如我做一个实验研究,我要在进行真实的研究前给出一个实验假设,要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因果关系。例如:表扬比批评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就是一个实验研究的命题假设。
(二)了解情境,初步形成逻辑思路
围绕着题目,进而分析自己的命题假设,以此为轴心展开分析,了解课题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基本思想、基本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围绕题目进行分解而形成子课题,即局部思路和问题的形成。了解与这个主题和问题相关的研究情况,设定我如何论证这个问题,通过什么形式、手段、逻辑和步骤来论证这个问题,这叫形成初步的逻辑思路。
(三)深入思考,完善和修订研究框架及论证思路
无论是通过观察和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还是仔细读书和深度思考从而获得的理论和观点,这些都是构思课题框架的基本步骤和流程。随着对文献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对数据的分析越来越透彻,课题框架的修订也会越来越完善。对研究课题的对话、交流与讨论过程,就是完善与修订课题框架、厘清论证思路的过程。这就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四)验证、说明及解释
研究者把课题框架确定好后,逐渐进入验证、说明与解释的过程。构思的过程大体是这样:提出一个当代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将贯穿整个研究的过程乃至整个思考教育的过程。科学哲学家汉森说:“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所污染的。”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都不是绝对中性、绝对客观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夹带着个体知识的视野、生活的阅历、个人的经验等文化内容参与到你对问题的研究中。这就是“解释学”所揭示的“前理解”,这些内容经过学术转化可以成为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角,这已沉浸在你大脑的思维中。所以,在教师教育培训中,提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观念时时刻刻都决定着我们怎样看问题,看出了什么问题。在本科阶段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因为你看到什么受制于你怎样看,用理论观点来支撑你怎样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