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文献研究法概述
文献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知识的记录、智慧的结晶,起着知识传播与传承的作用。大多数的教育科学研究都是以前人研究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从而进行拓展研究。每个教育科研工作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文献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它是一项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能为研究的各个部分提供有益的信息。它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步调查以及论证课题,到制订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再到形成研究报告[1]。
一、文献和文献的分类
我国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不同分类标准,文献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表3-1所示,文献按照其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照其载体不同,又可分为印刷型文献、微缩型文献、声像型文献、电子数字型文献。
表3-1 文献的分类及其具体含义
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文献主要分布于书籍、报刊(报纸和杂志)、教育档案、网络文献资源等。
二、教育文献研究法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教育文献研究法的含义
文献研究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研究法既包括定性研究,又包括定量研究,狭义的文献研究法仅仅指定性研究[2]。本书仅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和阐述。
教育文献研究法是指研究者系统、全面地搜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教育资料,以教育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获资料分析推论,进而认识教育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3]
(二)教育文献研究法的特点
由于教育文献研究法是对研究问题相关的教育资料进行分析推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间接的调查研究。它与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不同,并不直接与研究问题涉及的对象进行接触。因此,教育文献研究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能用于研究不能接近的研究对象。文献记录了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因此,借助文献研究,可以对无法亲身考察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例如,可以依据记载孔子生平和思想活动的文献《论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第二,研究过程中无对象反应性的干扰。文献研究法研究的是现存的文献资料,不需要研究对象的介入,因此,其研究结果不会受研究对象各种反应的干扰,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第三,坦白程度高。日记、自传、信件等个人性文献通常是真实心理和行为动机的流露。因此,与访谈和问卷调查相比,文献的坦白程度相对较高。
第四,费用较低。文献研究法的研究过程与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相比,更为简单易行。随着文献资料的电子化,文献的查阅和获取更为方便、自由、及时高效,具有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等优点。
但是,文献研究法也存在一些不足[4]。
一是文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例如,文献记载出现偏差、文献存在有选择的保留现象等。
二是文献不易获得。例如,有些事件根本没有文献记录;有些文献涉及公务机密,不宜公开外借;个人文献需经当事人授权方可获得使用。因此,文献研究时,很难找齐、找全所需文献。
三是文献抽样缺乏代表性。因文献资料多以文字记载的形式保存,所以能否留下文献资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写文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若仅仅依据现存文献了解和分析人们所处生活状况、生活情形及思想观念,可能只能了解社会中某一阶层的情况,其文献抽样未必具有代表性。
三、教育文献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使用教育文献研究法开展研究,一般包括五个步骤:研究问题的明确、研究计划的制订、文献搜集、文献整理分析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研究问题的明确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研究问题要具体化、界限清楚、范围适宜。明确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计划制订的基础。
(二)研究计划的制订
确定研究问题后,需要对研究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阶段、搜集文献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工作的时间安排、研究人员的分工、研究经费的预算、研究成果的形式等。
(三)文献搜集
文献研究法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因此,文献的搜集是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步骤。文献资料是否全面、准确,文献是否真实、可靠,都将影响文献研究的质量。
(四)文献整理分析
通过文献搜集后获得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文献的整理可以按照文献类型、时间、文献内容等进行分类,同时还需对文献本身真实性和文献内容真实性进行鉴别,确保文献资料的可靠性。
(五)文献综述
最后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整理、提炼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学术和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