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及学科纬度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以及学科纬度等一直是理论界探索和争鸣的热点。随着教育经济思想的不断演变和系统化,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一、教育经济学的概念

关于“教育经济学”(Economics of Education或Education Economics)的概念,国外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中都有明确定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学者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以及美国学者艾尔查南·科恩(Elchanan Cohn)等的概念。布劳格(1989)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思想中的人力投资革命,即经济领域的研究涉及教育行为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主要支撑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1]而科恩(1979)却把经济学和教育学的概念合二为一[2],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使用货币与否的条件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紧缺的生产性资源在各种社会成员和机构中进行各类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实际上,科恩这一定义只是把经济学和教育学的概念简单地糅合为教育经济学概念而已,且主要表现其经济学特征,难免有过于“经济化”或“物质化”的嫌疑。在国内教育经济学界,有些学者在其著述的教育经济学相关著作中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概念进行了回避,但也不乏精确定义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学》课题组(1984)将教育经济学定义为“研究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间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培养与教育的关系,从科学知识传递、积累和发展来论述教育对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游正伦(1989)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形态下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边缘学科”,他特别强**育经济学研究的社会形态假设,认为不同社会形态中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有所区别。林荣日(2008)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是教育科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它从教育活动具有经济意义的观点出发,分析教育与经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探讨加强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工作效力,以达到提高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由此可见,上述诸多学者对于教育经济学的定义,主要是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视角对其概念所做的破解分析,主要涉及两个学科领域:一是教育学,二是经济学。不同定义间的区别在于学科侧重点的不同,或偏重于教育学,或偏重于经济学,或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教育经济学是以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及其相互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教育领域内的各种“准经济”现象。这些现象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运用经济理论、方法予以分析解释,但又与纯经济现象有所区别,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物品。

二、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的根本属性,即该学科具体归属于哪一门母学科的问题。它是我们认识学科特征的基础,研究教育经济学首先要弄清其学科性质定位。教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这是毋庸置疑的,已得到教育经济学界的一致认可。然而,对于其到底归属于哪一门类社会科学却存在诸多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于部门经济学的一种。其理由是,教育经济学主要运用的是经济学的规律、理论、计算模式和方法观察与研究教育部门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使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得到具体运用与实现,不必过多地考虑和运用教育自身的理论与规律。但作为部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又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农林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有所不同,它是属于建构在物质生产部门之中的非物质生产领域里的部门经济学。

观点二: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科群体的一个新领域,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其理由是,这门学科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研究教育学的规律和作用,揭示出教育与经济相互联系中的规律性问题以及教育本身的一些与经济有关的规律。因此,研究这门学科不仅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计量方法,而且还要运用教育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观点三:教育经济学不隶属于任何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第三种观点对上述两种看法提出质疑,认为确定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不应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应从学科的全部内涵出发;不应该是封闭式的,而应是开放式的,既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吸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吸收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教育经济学既不是部门经济学,也不是教育科学分支,而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因为在教育经济学中,不仅有经济学与教育学的规律在起作用,而且还有经济与教育相互交融部分的特殊规律在起作用。

观点四:教育经济学是一个多学科相交叉的科学,具有多学科性质。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教育学、数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科学。因此,该观点主张目前还不应急于把它划归于某种学科领域,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吸收相关学科与领域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归属已经成为一个不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多数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更倾向于经济学性质。因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在教育资源约束条件下,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将资源在个人和团体中进行分配与实践的一门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经济学划为经济学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确也可以划归为部门经济学,从而成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因为该学科名曰“教育经济学”而非“经济教育学”。

学科性质的确立同样应考虑现实因素的影响,即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1998年以前,国务院学位办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但随着新学科领域“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出现,又开始把教育经济学纳入公共管理范畴之中,成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就引发了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重新定位问题,即从教育学科定位转变为管理学科定位。这实际上反映了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与现状,是理论发展与现实运用的一种妥协,从而验证了其学科性质的开放性。

王善迈等主张把教育经济学看作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首先,从实际状态来看,教育经济研究已经有多学科参与,其交叉性愈益明显。除了主要涵盖的教育学科和经济学科之外,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其次,从教育经济学的含义来看,它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因此主要呈现教育学与经济学领域的交叉,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现象的一般规律,而经济学则研究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正是这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一个促进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才孕育了教育经济学的领域特点,从而也奠定了本领域的学科性质根基。最后,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来看,教育经济学既要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有关问题,又要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的智力开发等问题,同时要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统计学的数理统计等。因此,单一学科划分已无法诠释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简言之,教育经济学是教育与经济两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生学科。

三、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纬度

学科纬度是指在既定的学科性质定位下,某一学科在其母学科以及众多平行学科中所处的具体方位,是该学科所在学科群集中的框架结构显示,是一种更为全面且精确的学科框架定位。由于目前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尚存争议,因此其具体的学科纬度显示也会有所区别。在此,我们从“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定位视角展现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纬度,即教育经济学的经济学学科纬度定位与教育学学科纬度定位。

1.在经济学学科坐标中的学科纬度

教育经济学在经济学学科坐标中的纬度定位,是指教育经济学在经济学学科框架内各分支学科中所处的位置。在我国,经济学目前已形成了分支众多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如有研究基础理论的学科(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研究部门经济活动的学科(如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也有研究再生产过程某一环节的学科(如消费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等);有研究微观经济活动的学科(如金融学、财政学等),也有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核算和分析方法的学科(如会计学、统计学等);有研究经济计量方法的学科(如经济计量学、数理经济学等),也有研究特定领域经济活动的学科(如国防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还有研究国别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学科(如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更有研究经济史的学科(如中外经济史、中外经济思想史等)。教育经济学可被视为部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教育部门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平行学科主要有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等,如表1-1所示。

表1-1 经济学学科门类分类框架

2.在教育学学科坐标中的学科纬度

教育经济学在教育学学科坐标中的纬度定位,是指教育经济学在教育学学科框架内各分支学科中所处的位置。我国教育学学科分类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大部分:(1)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科,如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2)运用其他学科理论框架研究教育活动的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逻辑学等。(3)运用其他学科分析方法来研究教育活动的教育学科,如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4)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研究教育中的个体(人)的学科,如教育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5)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解决教育中实际问题的学科,如教育卫生学、教育行政(管理)学等。从教育学学科体系来看,教育经济学也在教育学学科类型框架内,因为它运用经济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教育中的经济现象,与其平行的学科主要有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等,如表1-2所示。事实上,这五大门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也有不同的细分方法,此处旨在显示教育经济学在教育学学科框架内的坐标位置,故不再详细分解。

表1-2 教育学学科门类分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