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三个要素中,由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其数量是相对固定的,经济理论分析的重点就在于资本(尤其是人均资本)和劳动力数量与质量提高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在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存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投资比率的提高以及自身的积累,资本效率的提高则取决于技术进步,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涉及出生率、死亡率与迁移行为,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一个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在物质资源禀赋有限约束条件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日益凸显。
一、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对经济增长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必须找到能够实现这些作用的有效途径,使教育真正对经济产生推动作用。一般认为,教育推动经济增长有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直接的途径是教育部门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自身需要消费、投资,并会吸引国外留学生,从而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的增长;间接的途径是由教育所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技术以及各种能力的提高,即人力资本发生增值,进而推动各行业的技术进步,最终刺激整体经济增长,这是更为主要的途径。
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功能在上一节已有介绍,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则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人力资本的生产功能,即提供更多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以增加生产要素数量和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以增加生产要素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本的制度性功能,即在文化、遴选、劳动力市场划分、意识形态等方面提供制度供给,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配置功能,即在社会流动、生育行为等方面改善劳动者的要素配置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比较直接的表现是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同时,经济增长也反过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在教育直接的经济产出和间接的人力资本效应下,技术不断进步,经济进一步增长(见图4-2)。
图4-2 教育、人力资本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教育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
任何经济系统的投入都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与劳动投入,这是教育系统与一般物质生产系统的相同之处;一般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增加值)是用资本报酬与劳动报酬加上生产税净额与营业盈余来描述的,教育事业的产出也是如此,是由教育系统中资本与劳动投入所带来的增加值进行描述的。但是,与一般物质系统相比,教育系统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与一般物质生产系统投入不同的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很大投入是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投入在国家编制的投入产出表中并未以实物或价值的形式得以体现。由于投入产出表是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分析的产物,而且这种一般均衡分析只注重物质生产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素质的不同,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用资本与劳动就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事实上,学生投入也是一种资本投入,因为教育能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显现并增长,所以这种学生投入的结果是增加了无形资产的积累,形成能在未来给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因而,舒尔茨、贝克尔、明瑟等称之为人力资本投入。
第二,与一般物质生产系统不同,教育系统生产的劳动力的主要投入是教师,这种劳动力是受过更高程度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系统的生产更加依赖于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
第三,教育系统最主要的最终产品是学生,教育系统生产的学生大部分进入自身及其他系统,参与GDP的生产。与一般的劳动力相比,这些经过教育的学生不仅能生产与一般劳动力相同的产出,而且可以生产出更高的产出。更重要的是,从长期和动态来看,随着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断地进入经济系统,经济系统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经济系统的产出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测量教育对经济系统的贡献,必须测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劳动力)对经济系统所做出的贡献。由于这种贡献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和主要通过劳动力质量提高来实现的,所以可称之为教育对经济系统的间接贡献,一般用教育投入增加带来的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的产出(增加)来计算。
三、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不仅限于物质财富本身,而且还包括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进化与更新,经济增长首先始于现代化观念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发展将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格、精神素质,将有助于极大地提高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使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经济活动顺应客观规律的要求,降低或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摩擦和由此造成的损失,从而取得经济活动的最佳效果;还将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创造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同时,人力资本也是实现一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前提。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知识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增长→人们在经济增长中积累了更多的新知识→人们增加的知识存量又推动了经济增长。
2.人力资本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主导因素,是提高资源、资金利用率的先决条件。而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劳动者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是通过劳动者的知识增加和经验积累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来实现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劳动者能积极从事发明创造,寻找新思路、新方法,用以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寻找更加节约资源、劳动、体力的生产方法,引起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使投入同样数量的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能够获取更多的产出。二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引导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增加,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如有的自然资源在劳动者素质较低时,就不能投入生产过程并发挥其作用,但当劳动者素质提高后则可以成为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并最终转化为社会财富。三是劳动者结构的改变和素质的普遍或部分的提高将使劳动力使用更加合理、使用率得以提高,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多种工作,从而在不增加劳动投入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引起产出量的扩张。
3.人力资本自身的效益递增性是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使经济学家能够精确地计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人力资本增值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存量不仅会弱化其他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状态,而且其自身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呈现出效益递增的特性,从而实现总的规模收益递增。人力资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等。按照专业化程度,它们可分为适用于大多数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仅适用于特殊生产过程的专业知识。知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功能时具有两个特征:其一,连锁性(外部性),即一种新知识或新方法在单个企业或部门的应用会很快对其他企业或部门产生示范作用,从而形成外部经济效应,这在一般知识场合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二,累积性和扩张性,即当一种知识存量发展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新的创新时,往往会带来生产方法的变革和生产能力的成倍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即劳动者的生产知识、专业知识、各种技能、经验等的增加、完善、更新将提高劳动力质量和人均产出,从而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人力资本通过对物质资本的能动作用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连续地追加资本量,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这将使经济增长遇到极限。然而,当人力资本不断积累和提高时,这种局面将会改变。人力资本的提高和积累将会不断地改进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改善和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一方面,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将通过劳动力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操作工艺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提高将通过劳动者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改进现有的生产技术和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使人们用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设备,实现物质资本的更新换代。
5.人力资本通过替代其他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的增长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劳动力人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是越来越多的需要引入智力因素来替代传统的生产要素。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已经在整个生产要素中占据较大份额的一种表现,即“资本充足的国家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原因在于投入这些商品中的劳动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这表明,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力资本相比各要素而言,其补充和替代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6.人力资本的可再生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大多数物质资本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本身存量是一定的,因而发挥效用的潜能也是有限的。但人力资本却相反,人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得到不断的补充、完善、更新、发展,从而不断扩大人力资本存量、提升人力资本层次。所以,人力资本的可再生性和潜力的无限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7.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从投资角度看,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是由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质量及其价值决定的;而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教育投资,并且人力资本质量和价值的高低也取决于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加大教育投资将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增加其工资收入。由于国家与地域等不同,私人收益的实证估计通常有一个相对较小的标准差,通常是5%~15%。[21]在储蓄率不变的条件下,人均收入增高,就必然带来总需求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
8.人力资本通过促进科技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在整个科技进步的发明、创新及扩散三个阶段中,不论是新原理、新方法的提出,还是实现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大规模运用,都需要一支素质良好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生产管理人员及熟练工人队伍,这些都有赖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另外,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从宏观上看,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因素。新增长理论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增加,导致实际劳动供给增加,必然带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前期,物质增长对经济贡献大,而在中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推动的。从微观上看,人力资本投资能极大地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从整个国家的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国民的技能、知识、素质,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0-131.
[2]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36,53.
[3][英]威廉·配第. 爱尔兰的政治解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英]威廉·配第. 政治算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英]亚当·斯密. 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法]让·巴蒂斯特·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美]西奥多·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8]焦斌龙. 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存量效应[J]. 中国人口科学,2011(5):16-25,111.
[9]马光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我国的人力资本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58-59.
[10]刘超栋.浅谈人力资本.宏观经济[J].引进与咨询,2006(1):14-15.
[11]张胜辉.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1):51-54.
[12]熊欣.论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201-202.
[13]傅恒杰.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J].商场现代化,2006(7):238-329.
[14]吴道银.人力资本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4):33-34.
[15]张志祥.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开发[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9-22.
[16]张素峰.人力资本理论观点[N].学习时报,2003-08-01.
[17]刘益东.问题谱系比较评议法——同行评议方法新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0):31-35.
[18]王喆.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也谈“汤浅现象”与“李约瑟难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25-28.
[19]姜言秀.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2):57-60.
[20]杨勇.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投资[J].甘肃农业,2006(1):150.
[21]刘晓静,李珏.人力资本投资与可持续经济发展[J].台声:新视角,2006(1):53-54.
[22]史仕新,金周英.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22-28.
[23]张建中,刘刚.浅议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积累“人力资本”的角度看教育[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0-83.
[24]郭翠璇.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本的涵义及其主体特征[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1):39-41.
[25]王辉,杨云.也谈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4-65.
[26]Mark Blaug. The Private and Social Returns on Investment in Education:Some Results for Great Britian[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67(2):330-346.
[27]Smith,Adam.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28]J.Mincer. A Study of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D].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Columbia University,1957.
[29]J.Mincer.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8,66(4):281-302.
[30]Theodore W.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Vol.51,No.1.
[31]E.F.Denison.The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ternatives Before Us[R]. 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32]G.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33]Robert E.Lucas,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3):37-62.
[34]Paul M.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October,Part2:S71-S102.
[35]Barton H.Hamilton,Jack A.Nickerson,and Hideo Owan. Team Incentives and Worker Heterogene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eams on Produ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465-497.
[1] H-O-S(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 Semuelson)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其模型是一个两国、两商品、两资源禀赋的模型。模型的理论的前提假设是:生产要素同质,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在供给方面的假设是: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H-O-S理论的主要结论是:①一国将出口那种相对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同时进口那种相对密集使用其相对稀奇的生产要素的产品;②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各国的要素相对价格将趋向一致。
[2]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于1953年发现,作为资本富裕的发达国家美国出口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H-O-S理论预测不符,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3] W.Petty.Treatise of Taxes and Contributions[M]. London:Printed for N.Brooke,1662.
[4] Paul M.Romer.Dynamic Competitive Equilibria with Externalit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Unbounded Growth[D]. Ph.D.dissertation,Univ. Chicago,1983.
[5] H.Uzawa.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5,6(1):18-31.
[6] Robert E.Lucas,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3):37-62.
[7] A.M.Spence. Job Market Signaling[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5-374.
[8] J.Mincer. Studies in Human Capital:Collected Essays of Jacob Mincer[M]. Brookfield,Vermont: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1993.
[9] 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No.5:1002-1037.
[10] 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 and the Pers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An Analytical Approach[M]//Gary S.Becker. Human Capital. New York:NBER,1975.
[11] Murphy,Kevin M.,Andrei Shleifer,and Robert W.Vishny. Industrialization and Big Pus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5)(October 1989):1003-1026.
[12] Robert J.Barro.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407-443.
[13] Robert E.Lucas,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3):37-62.
[14] Lucas,Robert. 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92-96.
[15] Arnold C.Harberger.Investment in Men Versus Investment in Machines:The Case of India[M]//C.A.Anderson and M.J.Bowan(eds.).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cago:Aldine,1965:7.
[16] M.Blaug.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A Slightly Jaundiced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6,14:827-855.
[17] U.S.Department of Labor,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How Workers Get Their Training:A 1991 Update[EB]. Bulletin 2407,August 1992.
[18] Osterman,Paul. Getting Started:The Youth Labor Market[M].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0.
[19] George Psacharopoulos.Returns to Education[M]. Amsterdam: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1973.
[20] George Psacharopolous. Returns to Education:An Update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Comparative Education,1981,17:321-341.
[21] Jonathan Temple. Growth Effects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OECD Contries[R]. OECD Economic Studies No.33,2001/I: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