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前言

教育管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门课程才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术界对于这门学科中的某些概念及学科体系的看法并不统一。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构成这门学科的“误区”,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一、“标准”环境下的管理

教育管理学中讲的是一种“标准”环境下的管理,而这种“标准”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标准”环境下的教育组织,是一种非现实的封闭系统,它极力排除外界环境中各种非教育因素的影响,把复杂的社会环境系统和教育系统都简化为若干个基本要素和相互间的关系。如果仅仅从理论分析上看,还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按照这种理论指导工作,几乎是行不通的。

二、对象的模糊性

书是写给人看的,所以写一本书首先要明确读者是谁。现在有些教材的简介泛泛地讲,本书可供各级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领导干部、师范院校师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阅读。对这种简介要做具体分析。事实上,一本教材很难适应不同类型人的需要。教育行政人员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分析和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时有共同之点,也有不同之点。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 Husén)所分析的那样:

作为行政人员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不一定被学者承认是有学术价值的课题,而学者们拿出来的科学成果,也不一定被行政部门所采纳,因为他们之间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行政人员要求解决议事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哪些问题才算是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行政人员和学者的看法往往是不一致的。行政人员习惯于以一种政治家的眼光看问题,重视社会效果,而学者往往对行政人员的选择难于理解。

学者们善于通过科学研究手段,把收集到的材料,经过加工上升为一种明确的科学概念或原则,甚至建成一个数学模型。而行政人员根据他们的体验对这些概念、术语、公式的真实性、可行性表示怀疑,甚至把这些看成是搞文字游戏。

学者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过程,总要花费时间,不能急于求成,限定的时间也应宽松一些。而行政人员对待任务的态度,往往像对待“急件”一样,要求立竿见影,对科研成果的周期太长不能理解。

行政人员把研究工作视为制定政策的工具,对学术“自由”的要求不能理解,往往对科研成果表现出学者们不能容忍的官僚主义态度。而学者们在传统教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他们偏重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实际应用,他们珍惜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而很少考虑其社会后果。[1]

三、忽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等问题。这些都离不开人类行为、人际关系以及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又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上,还表现在态度、习惯、信仰、需要、观念上。所以教育管理学必须反映人的特点。而现在一些教育管理学中所论述的学校组织只能说是一种理性的组织。这种理性组织只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组织的权威性,规定了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而忽视了人在组织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没有教育管理行为改造的内容

现在一些教育管理学都把论述的重点放在介绍教育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和规范化的措施、方法上,强调介绍一些已知的、公认的、成熟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它属于知识传递型的教材,往往忽视有关管理行为改造方面的内容。这种教材就像《游泳》教材一样,读者读后并不会游泳,同样,学了教育管理学的人也不会管理。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在教学中加强教育管理实践活动,还要在教材中把行为改造放在一定位置上。

五、忽视对未来管理模式的设计

教育管理学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上,还是放在对未来的设计上,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有些教育管理学的编写者把重点放在对现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解释和对已有经验的描述上,也就是说,现在学校里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这样就往往给读者一种错觉,即现行的管理都是合理的,合理的管理则是科学的,因此,现行的管理也是科学的。这种看法是值得研究的。譬如,我们现在对四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的评价,从宏观上、整体上、主流上看问题,无疑是方向正确、成绩显著。但在一些具体教育措施和管理上就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管理学应有战略的眼光,看得远一些。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改变我国教育管理落后状况,靠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这是几代人的大事业。要使几代人之间在理论和政策上保持连续性,就不能忽视对教育管理的未来模式的探讨。

教育管理学中的“误区”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已成为编写者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现在我们要走出“误区”是很艰难的,这里既要有冲出“误区”的勇气,又要有科学态度,要经受来自理论、实践的双重检验。

本书只在编写过程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本书由三编组成:教育管理的一般原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在第一编中着重从学科的纵向与横向的结合角度,介绍本学科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本学科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同时分析了教育管理的本质,教育管理与环境、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按照三维空间理论建立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初步设想。第二编是从宏观的角度,探索影响教育管理诸因素的特点及其内在关系。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教育立法、教育制度、教育规划和计划、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教育督导制以及教育行政组织和人员等问题,从概念的界定、分类、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都作了一些研究,并对如何加强行政管理的建设与改革提出一些有益的设想。第三编是从微观的角度,介绍与分析了学校中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公共关系的管理的意义、作用和工作程序。我们在吸收国内外学者近些年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向大家介绍一些教育管理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本书还试图从教材建设的角度突破以部门管理为主线的框架,这是我们的初步尝试。由于教育管理学还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统一的学科体系。因此,本书中所使用的概念、原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难免有些偏颇。我们愿同大家一道,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完善,在改革中创新,走出“误区”,为创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管理学体系而共同奋斗!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编.当代国外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