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前言
又是一个九年过去了,似乎本教材修订得慢了一些。教材修订总得反映一个时期本学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一般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变革的时期,教育和教育管理理论总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理论深化甚至取向的改变,也可能是新的研究或实践领域的出现。而这种发展不是马上就能看得清楚的,要通过实践对各种理论假设做出验证,还要经过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比较长期的讨论和争议,才能把某个理论及其实践的规律梳理得稍微清楚一些、操作性强一些和符合中国实际一些。从写作者来说,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和积累思考,才能说出属于自己的话。
这次修改,我们增加了影响教育管理发展的基础理论的解说,主要是对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介绍,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对全球教育事业发展影响很大,也成为观察和思考当前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窗口。很惭愧,我们对这些理论理解得很肤浅,介绍得也不一定到位,但是它起码表明我们在教材中思考问题的视点。除此以外,本次修改还增加了教育信息的管理与公开和学校建筑管理两个章节。前者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是教育管理向民主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后者虽然不是一个新领域,但是在我国教育管理教材中始终没有得到反映,似乎它只是建筑学家的专利。学校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建设,更是文化的建设,没有教育界人们对现代教育建筑的理解和参与,学校建筑的实践就可能缺少现代教育的内涵,也缺少个性。
在本次修改中,对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教育财政和教育公共关系等章节进行了整体上的变动,力求反映这些领域的进展。其他一些章节也动了“小手术”,删减了一些被证明不太必要的内容。
本次修订扩大了作者的范围,一定程度可以说是新的集体劳动的成果。新生写作力量的参与是教材新意的来源之一,年轻同志总是对新的领域、新理论与实践保持着敏感,并且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各有特色。这次修改中有些章节具有一些专题论文的色彩,我们没有强求统一,也许这样的呈现使得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会更深入一些。这次修订过程中,张东娇(教育公共关系)、蔡永红(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乔锦忠(教育财政)、朱科蓉(教育信息管理与公开)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徐志勇和赵树贤也分别参与了教育政策与法律以及学校领导部分的修改。刘淑兰修订了教育行政体制和教育督导两个部分,高洪源除了编写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行政两小节内容外,还写了“学校建筑管理”一章,并且扩充了学校战略规划的内容。
与国内同行相比,我们在教育管理理论上的修养还有很大差距,而这次修改又力图增加一些新的内容,错误和失当之处肯定不少。希望能够听到业内外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批评,我们今后努力把教材编写得更好一些。
高洪源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