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打2013年年底撞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书涛编辑,一定要给我做一套教育随笔系列,我就像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债,每隔几天来一个微信问我,他的事情怎样了。今年暑假看完奥运,正好还有一点闲暇时间,书涛的“催命符”如期而来,我干脆趁着想放松一下大脑的机会,把他的活儿给做了。
我把以前算得上随笔的文字统统找出来,从中发掘出四个基本主题,分别做成四个空文档,再把合适的文字一篇篇拣进不同的“篮子”里。四个主题下面的文字基本敲定后,再一个个“篮子”梳理,每个“篮子”又找出五个分主题,大致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排列相关主题,然后把不同的篇目放到不同的分主题下,列出每个主题的不同目录。于是,有了现在的四本随笔集。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这本随笔集的主题很明显,就是要倡导一种有理念的教育实践。现实的习惯很坚硬,需要足够强大的理念之光才能将它穿透,这对于急功近利的我们而言尤为困难。在这里,我想要传达的不仅仅是教育的理念本身的重要性,还有每个人如何从自己周遭的坚硬现实中超越,以理念之光来照亮自我人生。当我们想充当孩子们世界的点灯者的时候,首先需要点燃自己的心灯,开启对教育的理想诉求。
《知识与教养之间》主要探讨的是道德教化的问题。道德教化问题是一切时代的中心问题,今天同样如此,甚至更加重要。因为我们今天遭遇的**实在太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偏离个体发展的德性之路。关键的问题在于,道德是可以教化的,道德教化很重要,但却是很难教的。道德之可教与不可教的矛盾几乎贯穿苏格拉底的人生。本书所倡导的道德教化的基本理念是如何切实地回到个体,从守护每个人做人的尊严开始,给予更多自由陶冶的可能性,在人与人的对话中切实引领个体灵魂的上升。道德教化很难,但无比重要。我们需要正视这种艰难,同时要充分地意识到这种艰难,并担当这种艰难,由此避免简单的灌输。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的基本主题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教师的生命修炼问题。基础教育的质量,甚至于一切教育的质量,中心乃是身在其中的人的生命质量。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生命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生命,是很难甚至不可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生命状态来的。今日为师,需要充分地意识到自我身上的生命责任,努力孕育生命之爱、教育之智,以阅读与思考来提升自我,以思想之光点燃日常教育生活之薪,寻求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努力让自己成为优良教育的见证者。当人人都在抱怨中国的教育现状时,我们需要的是切实的努力,一点点照亮我们身边的孩子,绝不放弃。
《找寻心灵的家园》乃是面向自我、面向心灵的写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需要回归自我内心,给生命寻找精神之家。在日渐浮躁的时代与社会里,我们究竟应该何以自处?本书开宗明义,要“紧盯着内心的信念之光”,意在让自我生命多一份从容与豁达,避免日常生活的无序与庸常。一个人如何回归自我内心?我们需要一种历史情怀与文化意识,在历史渐行渐远的背影中读出生命的苍凉,不断地注视大地上的事情,同时关注个人的似水流年,一点点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最终,我们需要拥抱生命之谜。这里的关键,一是保护生命之谜,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一定要留有余地;二是明知生活的无奈与无常,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我欣赏的人生姿态是深情地活在一个寡情的世界里。我的人生姿态,非关他人,关乎内心。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成熟个体的应有姿态,虽高山仰止,但心向往之,并努力为之。
我是较早开始写教育随笔的,当时反响也很不错。我的文章基本特点是小中见大。我是一个比较内敛的人,文如其人,所以文章总是从浅近的事情说起,一点点绵延深入,凭借自己细腻的心思与探索教育基本问题的兴趣,让文章逐步接近教育的中心问题。
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用文字,而是在用心、用生命写作这些文章。我让自己的内在生命世界尽可能充分地向着所思问题开启;让自我生命的触角尽可能地深入其中,探究其中的教育意蕴;让自己充分地被感动。我把自我生命置身其中的这份真诚的感动写出来,写出生命的喜悦与忧伤。如今写教育随笔早已不是独角戏,俨然成众声喧哗之势。我知道,撰写随笔的使命早已完成,我需要回归到自己内心,安静地寻求自己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系统而深入的思考,暂且专注于做一点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无暇他顾。
或许对于我而言,要完成书涛的任务并不难,但为什么会成为心头难以偿还的“债”?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我对教育随笔早已意兴阑珊,并无意于推出一个系列。但书涛兄反复游说,一来朋友之情难以却之,二来他“**”我可以好好推广我的些许教育思考。我一方面想做点纯粹的事情,另一方面又是个难以完全抵制**的俗人;一方面不想花太多精力于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又不愿伤害朋友。活在矛盾之中,才是我心头压力的根源。
随笔的优点很明显:有感即发,人人都可以写,长短不限,不拘一格,富有灵气。随笔的问题同样明显:一是因为随意而容易流于个人主观意志;二是因为随性而容易浅尝辄止,这往往使随笔写作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也不能例外,我的文字中确实有不少自觉写得不错的文字,但也同样有诸多随意随性之作。更重要的是,因为随笔随意可写,往往容易让人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地重复,或者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复制,很难达到自我的不断超越。我不愿意让自己为细琐的灵感所左右,我需要专注,需要持续而深度的坚持。这或许是我转向的真正理由。我也偶尔提醒朋友,努力避免陷于自我美化的陷阱,让写出来的只是些看起来很美的文字。
我们似乎已进入一个出版的时代,我们更乐于表达,也更急于表达。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能让更多的人发出声音。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如容易让人迷失在泛滥的书籍之中,缺少判断力和足够的阅读趣味,使得表浅性的阅读、无须思考的阅读过于流行。我们确实需要在阅读中寻找光亮,在冷静而专注的阅读中寻求自我生命得以援助的力量。
写下这些文字,期待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