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学发展观与创新发展引领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多种要素,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及其协调程度、市场需求、科技教育水平等。这些不同特征的因素都对教育创新的形成产生作用和效果,各种要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创新过程及结果的变化,即教育创新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变量、多子系统的多维复合系统。同时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构成了教育创新动态变化的外部条件,对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教育创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国外关于模块(Module & Modular)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始涉足组织结构、管理程序、产业发展机制、经济系统运行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经典的解释认为,模块是指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它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结构与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而模块化则是一个将系统进行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169]模块与模块化的提出,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所呈现出的用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
创新系统可以视为由一个个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从模块的视界看,一个完整的教育创新过程,应具备四个模块。一是动力模块。变革的动力被定义为对变革的本质和变革的过程具有自觉的认识。动力要素是教育创新的起搏器。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动力为创新提供适当的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保障、体制机制、竞争、社会及市场的需求、激励机制等。内部动力促使内部各要素主动地积累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产生创新行为,包括发展目标、技术、知识、制度、服务等要素的稀缺、发展不协调、创新瓶颈等因素。教育创新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都是在内外合力作用下进行的,各种因素动力在不同的创新过程中表现出的动力大小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从动力角度分析,教育创新被分为三类:迫于生存压力而进行的教育创新;追求教育理想而提出的教育创新;附于政策变革而引发的教育创新。[170]二是要素模块。教育发展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是教育创新的主体,是教育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财力资源涉及教育的经济实力以及用于创新的资金情况。物质资源包括基础设施以及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而信息资源是指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此外,还包括制度和管理因素等。为构成更大的变革能力,还需要作为生成基础的四项核心能力:个人愿景的形成、探索能力、控制能力和协作能力。[171]教育发展要素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和主体,同时也是教育创新价值不断转化后的积累。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式,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对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的要求也往往存在差异。三是运行模块。创新是个人、组织和环境因素之间进行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创新绩效不仅依赖于特定的行动者如何行动,而且更依赖于他们作为创新系统中的要素如何在机构、地区、国家和国际层次上相互作用。创新要素与创新价值之间的桥梁是创新运行。没有创新运行,创新资源难以转化为创新价值,从而使整个教育创新活动失败。教育发展方式的差异,直接体现为教育发展要素的不同组合;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体现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反过来也会影响教育发展方式的实施。四是价值模块。无论创新的源头来自哪里,无论创新的形式怎样,如果没有新价值的实现,创新就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就不能称其为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活动与价值实现关系越来越密切,从而使得创新活动及其创新组织的绩效备受关注。教育创新的价值应当具有可感性,并能给社会发展带来利益。创新价值是教育创新系统运行的结果反映。现阶段教育所具有的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正是前一阶段创新价值结果的体现。有研究认为,一种教育创新至少要引发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教育与文化包括经济作用方式的演进,或在作用方式、方向以及作用的水平上的转变或变革;二是教育内在结构的演进,如教育制度、专业结构等作用方式的转变;三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学生和学业方面的转变。[172]教育创新溢出价值还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程度、国民素质提高状况、教育综合实力以及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提升。
教育创新系统这四个模块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各个模块之间以不同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育创新过程。教育创新由三个系统性过程完成:一是创新动力转化为创新运行的驱动系统。其中有两个关键的阶段,其一叫作创新主体整合阶段,不同的创新政策引导就会对教育创新主体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主要以管理干预实现;其二叫作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主体与其他创新资源的结合形式,主要以市场调节手段实现。[173]二是创新运行创造创新价值的价值实现过程。由于市场供求的关系,系统中旧结构不断打破,新秩序不断建立,体现出来的是不同形式的、内生的和外生的创新行动,其结果是产生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创新价值。三是由创新价值引发的新的创新动力的反馈系统。教育创新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提高教育竞争力,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教育创新的直接结果首先是教育综合资源的升级。创新的直接结果往往首先是创新资源的升级,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先后成为生产动力资源。资源升级往往是先在教育内部实现,使教育发展产生跨越。因此,教育的进步是资源升级的结果,而资源升级是教育创新的结果。[174]教育资源的一个升级是一次教育创新循环周期的终结,教育创新系统由此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过程。这三个系统构成了教育创新的基本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育创新系统中各要素的不同形式的作用和组合,会形成教育创新的不同结果。
(二)教育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创新发展引领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应重视自身的现代变革。教育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表现,是教育走出陈旧落后教育堡垒,与具体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一个互动共进的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呈现为一个不断循环递进的历史进程。[175]
1.教育创新必须坚持发展和创新为第一要务,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得到根本缓解,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176]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就目前而言,关键的是要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177]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教育发展在三个方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着推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提高劳动者的“配置能力”,使劳动者减少失业风险并获得更高的收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教育发展本身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78]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179]主要矛盾的转化势必导致教育发展重心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时代任务。我国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进入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这意味着教育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即教育市场将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180]显然,既往的教育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重心调整的需要。必须根据新的发展目标,实现教育发展的主题切换,选择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适合国情的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新的发展共识,确立新的发展模式。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办学方式、办学体制、教学方式、教育评价方式等方方面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顶层设计,以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切入点,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积极推进[181],必须坚持以创新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观念。对“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什么用”“教育的功能如何发挥”等根本性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了教育资源的投向。[182]当前教育资源配置要紧扣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引导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科学的教育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从而使教育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使命得以全面实现。[183]二要加快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是公共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主体,其职能定位及履行对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要以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为重点,约束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过度膨胀的权力,增强地方政府统筹教育资源的能力,落实和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要切实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改善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要扩大教育资源配置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184]三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是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保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规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即便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后,与目前经合组织内的国家的平均水平(6%)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仍要继续加大投入,并构建可持续增长的机制。四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减小改革阻力。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改革创新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需要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否则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教育利益相关者合理合法的既得利益得不到尊重和保护,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缺乏群众基础,也将使调整和改革寸步难行。为此,有必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平衡教育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五要完善监督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变革,涉及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由于教育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周期长、环节多等特点,只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监督机制,相关政策措施才能落到实处。为确保责任落实,需要将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建立监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问责机制。六要尽快建立教育创新政策体系。[185]
总之,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关乎我国教育命运的深层次变革。[186]
2.教育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当代教育创新具有其特定的目标定位,即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推进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187]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在学生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188]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89]三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190]
3.教育创新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创新已经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从复杂性来看,教育创新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期待高。[191]从艰巨性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周期长,教育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亿万学生的成长,影响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教育创新必然是整体的、系统的构建。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折腾,使创新的收益最大化,创新的风险最小化,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创新,做到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循序渐进。[192]
第一,处理好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规模扩张经历了一个长期、持续和不断递进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规模已经趋于稳定,而且未来缺乏规模扩张的可能空间。当前,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正逐步进入质量提升阶段。规模扩张的阶段关注的焦点是教育资源,质量提升阶段关注的焦点就是教育效能。质量提升阶段的到来,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从物力投资为主向人力投资为主,教育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为主到买方市场为主,教育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性向内涵创造性的重大转变。[193]教育虽然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但它具有独立的规律性。走内涵发展道路就是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去发展,重点是全面调动和充分发挥内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及其作用。空间就是外延,外延的条件越好、空间越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当今的教育应该是开放型的、无围墙、无界限的教育。把两种生产力有机整合,内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194]
第二,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久发展的关系。要重视顶层设计,对各项创新都有一个前瞻性的通盘考虑和设计。创新是一个过程,有阶段之分,需要在教育改革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与国家总体改革趋势相符合,与其他领域改革相协调,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明确目标任务、改革措施、配套政策、保障条件、风险防范和实施评估。[195]要突出重点,厘清系统创新中“次优”的先后顺序,抓住那些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充满期待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196]
第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和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追求的两大核心目标。一方面,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义务教育,本身就是纯公共产品。政府有责任本着公平原则提供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平的缺失,可能导致教育被“异化”,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教育资源配置必须考虑效率问题,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效率的缺失,将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197]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公平和效率这两个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地区之间人均拥有教育资源的差距过大,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权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资源浪费现象还较为普遍等。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要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保障教育公平;要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推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等方面有新的思路和举措,为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198]总体而言,公平与效率这两个目标如何协调兼顾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探索。
第四,要处理好“保守”与创新的关系。新的社会发展要求教育以新的模式或主动创新原有的作用方式,来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然而,教育作为社会遗传机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因袭传承特性,极易转向“保守”。教师的培养培训方式,学校的组织形式,教育层级的运作方式及政治决策者对待教育的方式都容易导致维持现状和难以变革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变革的尝试将导致排异或表面化,最多也不过是眼前的小小成功。[199]创新与“保守”之间,并不必然是相互对立的,其实二者有着相当深刻的关联。作为保守对象的传统,并不从来就是传统的,它必然也是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如学校的出现、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产业科技教育思想的形成等,这些创新在得到人们的历史性承认与认可后,便成了人们保而守之的对象,并且因为它得到了人们的历史性承认,在主导历史的同时它也必然要循迹于时代之道而求得一种延续与恒久,其内部必然含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机制。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以计算机、电信、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正在改变着社会及其机构。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培养更多更好的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这就必然导致教育创新。终身教育观及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创新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等就是其外在体现。[200]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教育既有其保守性,又有其超越性,是保守性与超越性的对立统一。所以,创新必须依托传承,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和发展成本。同时,创新又必须超越前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在传承基础上开拓创新,才是科学的态度。[201]
第五,要处理好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关系。放眼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校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但自上而下或从外部强制推行教育改革的种种尝试显然都失败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功的国家都是鼓励当地社区、家长和教师果敢地参与”。[202]现实的困境迫使各国将视角转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的结合,并对基于学校实践层面的教育创新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成功结合。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即选取的改革形式是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推动,有利于集中精力处理好某一领域的事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避免大范围矛盾的出现,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安定。[203]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和创造,地方和基层也充满了改革创新的活力,会出现原创性的改革创新举措,往往会成为宏观教育制度改革的生长点,表现出局部带动整体的改革推动。[204]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整体演进的过程,着眼于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必须把整体部署和局部试点结合起来,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205]:一是重大标准、重要制度的改革以及复杂、敏感、系统性强的改革,由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在做好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二是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由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在国家指导下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总结推广;三是鼓励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自行组织改革试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统筹协调、符合发展阶段和教育规律的全国性改革思路和推进策略,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和卓有成效。[206]教育创新的立足点应该放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重视自下而上的变革过程,并将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创新的生成、扩散、采纳和制度化作为重点。[207]
第六,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制度执行的关系。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要努力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成果为教育创新增添动力和保障。教育创新不是废除制度另辟蹊径,也不是规避制度标新立异,而是寻求方法使已有的制度予以贯彻落实,使不符合实际和落后于形势的制度予以改进和完善。建立制度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落实制度,才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再好的制度不抓落实就是一纸空文,有制度规范,就必须严格按制度办事,并且使制度要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创新和提升,[208]从而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教育创新中,不仅要解决制度创新的问题,更要解决创新手段抓制度落实的问题,创新手段抓制度落实与解放思想抓制度创新同样重要。一要加强制度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要制定保障教育投入的有关法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要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以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激活创新动力;要建立中国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建立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制,激发师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要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创新。[209]二要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和依法治教,确保教育创新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要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三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要按照教育创新实施的计划进度,开展跟踪调研,定期进行评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变革方案,确保改革创新平稳推进。要实施严格的教育问责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依法依规问责。[210]
[1] 庞元正.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N].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4日.
[2]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N].新华网,2007年11月11日.
[3] 田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J].环境杂志,2004年第5期.
[4] 庞元正.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N].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4日.
[5] 金乐琴.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演变:全球视角[J].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6] 丁晋清.科学发展观昭示人类发展的新途径[N].南方日报,2009年3月10日.
[7] 丁晋清.科学发展观昭示人类发展的新途径[N].南方日报,2009年3月10日.
[8] 中共十八大报告.
[9] 刘复兴,檀慧玲.论建设我国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J].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10] 殷石龙,陈素红.落实科学发展观贵在创新[J].今日科苑,2009年第19期.
[11] 殷石龙,陈素红.落实科学发展观贵在创新[J].今日科苑,2009年第19期.
[12] 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7日.
[13] 本报评论员.论创新——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N].光明日报,2005年11月4日.
[14]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N].新华网,2007年10月24日.
[1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6]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17] 王忠明.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企业[C].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六届年会,2006年2月11日.
[18] 毛立言.建设创新型国家与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网,2006年7月22日.
[19]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20]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N].人民网,2005年12月16日.
[21]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22] 鲁敏,关嘉麟.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J].财政研究,2011年第10期.
[2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创新型国家[N].光明日报,2006年4月10日.
[24] 辛勤.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5月.
[25]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26] 苗向荣.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演变[J].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27] Knight K.E.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67,40(4).
[28] Mansfield E.Indust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 Econometric Analysis [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68.
[29] Michael N.B.Bastedo.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 in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7,61(2).
[30] D.M.Amidon Rogers.The Challenge of Fifth Generation R&D [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39(4).
[31] 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OECD Publications,1997.
[32]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33] 苗向荣.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演变[J].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34]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35] 苗向荣.论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演变[J].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36] 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OECD Publications,1997.
[37]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38]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Innovate America: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 [R].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Interim Report,2004.
[39] 全球竞争力指数由12个类别(竞争力支柱)组成: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性和创新。
[40] 谢富纪.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N].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2012年11月18日.
[41] 科技部长徐冠华解读“创新型国家”[N].央视网,2006年1月11日.
[42] 廖伟.中国与OECD国家R&D投入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10年第8期.
[43] 中国科技创新贡献率只及德美一半[N].法制网,2011年4月26日.
[44]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N].新华网,2006年1月10日.
[45] 潘琦.解析芬兰国家创新体系[N].复旦管理学院官网,2013年9月19日.
[46] 2011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变化中的创新面貌[R].陈新,译.2011年11月27日.
[47]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网,2016年1月18日.
[48] 专访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自主创新“十二五”[N].新华网,2011年3月10日.
[49]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网,2012第14期.
[5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人民网,2006年2月10日.
[5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人民网,2006年2月10日.
[52] 苏波.以新求进:制造业强国路径[J].瞭望新闻周刊,2012年第14期.
[53] 祝魏玮.白春礼:从事基础研究应更多考虑对科技发展原始性贡献[N].科学时报,2011年6月21日.
[54] 梅进.近十年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地区最新排名出炉[N].科学网,2011年12月7日.
[55] World Economic Forum.The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2014[R].2013-8-29.
[56] 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12期.
[57] 倪光辉.紧缺人才报告:我国汽修人才缺口80万[N].人民网,2010年10月12日.
[5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年4月8日.
[59] 王辉耀.转型的中国:海归的新机遇和新使命[N].价值中国网,2011年4月14日.
[60]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网,2002年9月8日.
[61] 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62]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
[63] 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OECD Publications,1997.
[64] 郜振廷,等.创新能力培养线路图一流三联三个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65]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N].教育部门户网站,2012年2月14日.
[66]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67] 路甬祥.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N].光明日报,1998年2月6日.
[68] 刘继萍.论教育创新的内涵与内容[J].天中学刊,2009年第3期.
[69] 孟照海.西方教育创新理论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70] 汪琼.迎接数字化校园的挑战——教育变革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71] E.M.Roger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5th edition)[M].New York:Free Press,2003.
[72] G.E.Hall & S.M.Hord.Change in Schools:Facilitating the Process [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
[73] 汪琼.迎接数字化校园的挑战——教育变革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74] (加)许美德,等.比较与国际教育导论:教师面临的问题[M].徐辉,王正青,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75] 汪琼.迎接数字化校园的挑战——教育变革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76] (以)丹·英博.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77] (加)许美德,等.比较与国际教育导论:教师面临的问题[M].徐辉,王正青,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78] (以)丹·英博.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79] 汪琼.迎接数字化校园的挑战——教育变革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80] 汪琼.迎接数字化校园的挑战——教育变革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81] D.P.Ely.Conditions that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s [J].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1990,23(2).
[82] 汪琼.迎接数字化校园的挑战——教育变革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6期.
[83] 即C-R-E-A-T-E-R模型(Care-Relate-Examine-Acquire-Try-Extend-Renew)。
[84] 汪琼.迎接数字化校园的挑战——教育变革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85] E.M.Roger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5th edition)[M].New York:Free Press,2003.
[86] 赖俊明.基于教师视角的新课程实施程度评量模式研究:“关注为本采纳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第2期.
[87] 孟照海.西方教育创新理论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88] 孟照海.西方教育创新理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09年.
[89] 英文educational innovation在国内有“教育创新”和“教育革新”两种通用译法(少数翻译为教育改革);educational change一般被译为教育变革/变迁;educational reform一般被译为教育改革。
[90] 项贤明.论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91] 孟照海.中国教育创新话语的形成和重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2期.
[92] 冯增俊.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J].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93] 孟照海.西方教育创新理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09年.
[94] M.B.Miles.Innovation in Education [C],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4.
[95] [法]黎成魁.教育改革[A].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变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96] [加]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M].赵中建,陈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97] [加]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M].赵中建,陈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98] 石中英,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
[9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0] 唐代兴.教育创新的理论期待与实践需求[J].学术前沿,2005年第3期.
[101] 唐代兴.教育创新的理论期待与实践需求[J].学术前沿,2005年第3期.
[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05] 何美然,刘春静.我国教育创新的理论模式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6] [美]鲍尔斯,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8] 何美然,刘春静.我国教育创新的理论模式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10] 李江新.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理性审思[D].南京大学,2012年5月28日.
[111] Arthur K.Ellis,Jeffrey T.Fouts.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M].New York:Eye on Education Inc.,1997.
[112] 冯增俊.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J].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113] 冯增俊.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J].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114] 李进忠.坚持与时俱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指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15] (加)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6] [美]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M].赵中建,陈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7] 李进忠.坚持与时俱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指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18] 冯增俊.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J].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119] 李进忠.坚持与时俱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指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20] [美]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21] 李进忠.坚持与时俱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指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22] [美]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M].赵中建,陈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123] 李进忠.坚持与时俱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指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24] 冯建军.论当代中国教育的双重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25] 何美然,刘春静.我国教育创新的理论模式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26] 李进忠.坚持与时俱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指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28] (以)丹·英博.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9]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年9月8日.
[1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131] 唐代兴.教育创新的理论期待与实践需求[J].学术前沿,2005年第3期.
[132]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33]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34]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35] (以)丹·英博.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6] (以)丹·英博.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7] [美]J.莱夫,[美]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8] 许磊.略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39]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40]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41]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42] [美]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3]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44] 刘川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核心使命[N].人民日报,2012年9月8日.
[145]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46]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47] 刘川生.创新文化是教育创新的灵魂[N].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9日.
[148] 刘川生.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149] 张光明,等.加入WTO: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4期.
[15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5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53] 习近平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EB/O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3/339631.shtm,2013-08-21.
[154] 21个国家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N].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24日.
[155] 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组委会.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4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156] 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表了两份非常重要的文件,一份是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纲要”,一份是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先行行动纲要”。
[157] 刘川生.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0期.
[158] 刘川生.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0期.
[15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60] 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年第2期.
[161] 刘川生.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0期.
[162] 刘川生.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0期.
[163] 张剑敏.一个刚强正直、平淡超然的灵魂[J].南方文物,2009年第2期.
[164] 刘川生.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0期.
[165] 这里的“课堂”不是狭义上的只有发生在教师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共同行为表现的空间和时间的结合体场所,它还包括这个课堂所赋予的各种任务布置而完成的一系列行为和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学生的作业完成、阅读材料的扩充和因课程需要而走出课堂的参观访问、访谈等的课堂程序都是本文所理解的大学课堂的内容。
[166] 谢翌,张同柏.论大学课堂文化的重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67] 吴小鸥.问诊大学课堂教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1期;吴小鸥.大学课堂文化人格的共生与化育[J].高教探索,2005年第6期.
[168] (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9] 赵兰香,方新.模块重构:构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新思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1期.
[170] 孟照海.中国教育创新话语的形成和重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2期.
[171] [美]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72] 冯增俊.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J].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174] 张宏性,程晞.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5年第7期.
[175]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7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77]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78] 赖德胜,李长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育改革发展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6日.
[17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80] 王本陆.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81]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82] 钟秉林.教育资源怎样配置[N].光明日报,2011年12月5日.
[183] 钟秉林.教育资源怎样配置[N].光明日报,2011年12月5日.
[184] 钟秉林.教育资源怎样配置[N].光明日报,2011年12月5日.
[185] 刘复兴,檀慧玲.论建设我国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J].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186] 钟秉林.教育资源怎样配置[N].光明日报,2011年12月5日.
[18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8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8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9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网,2010年7月29日.
[191]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92]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少走弯路避免折腾 积极稳妥推进教改[N].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6日.
[193] 王本陆.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94]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96] 袁贵仁.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 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5期.
[197]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198] 钟秉林.教育资源怎样配置[N].光明日报,2011年12月5日.
[199] [美]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0]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201] 郭天保.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12月28日.
[2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03]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204] 刘万军.改革的形式寄希望于自上而下,但关键还在于自下而上[N].价值中国网,2006年4月9日.
[205]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206]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教育体制改革应少走弯路[N].人民网,2010年12月6日.
[207] 方增泉.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C].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2012年.
[208] 嘉禾县委组织部.在解放思想中处理好干部监督工作几个关系[N].湖南领导人才网,2008年9月27日.
[209] 刘川生.教育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N].光明日报,2009年6月3日.
[210]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回应人民呼声 推进纲要落实[N].新华网,201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