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并重申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核心发展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成长为世界第二。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依赖的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以要素驱动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提供持续长久的发展动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所累积的社会民生问题集中显现,资源短缺、匮乏与使用效率低下共存,环境退化严重;等等。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全球的产业链条加速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方式已被普遍接受。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纷纷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快速转变为创新驱动,需要由中国制造快速转变为“中国智造”,需要从单一GDP增长模式转变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的发展模式。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提出,要“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集聚、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动力性作用。一方面,教育系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创新文化建设和成果转化,可以有力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个有效的纽带可以把各个创新系统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其协同发展。离开了教育系统的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北京师范大学刘川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正是在世界范围内“创新驱动发展”趋势和教育地位日益重要的背景中,系统全面地研究教育创新及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项目于2008年立项后,整合了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教育学科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集结10余位国内专家,组建了一支代表我国教育科学领域高水平的专家研究团队。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主要就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研究、教育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的现状调查、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问题、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建议五个方面的主题进行了全面研究。课题组系统研究了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系,认为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动力性作用,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提出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是综合性的重要观点。课题组围绕大学生创造力、博士生教育、科研评价、校企结合和教师教育等专题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新材料,得出了一些新结论。课题组在实施课题研究中充分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实质性的国际科研合作,邀请了美国、欧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国际创新研究专家来华参加了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课题组在研究中系统运用了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和行动研究,研究方法具有集成性、综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课题组在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若干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其中基于项目研究成果撰写的两篇政策咨询报告《关于加强高校国际研究机构建设的建议》和《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获得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要批示,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决策咨询。由项目组报送的《关于建设“5+1”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议》等三篇要报被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编发《成果要报》,报送国家有关部门,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咨询提供了学术支撑。
在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中,我国教育政策必须做出主动的、系统的、前瞻性的反应。我们必须着力于建设我国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教育创新的教育创新政策体系,以推动建设与现有国家创新体系紧密联系和相辅相成的教育创新体系,最终形成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宏观科教管理新体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最终成果正式出版之际,作者嘱我写几句话,是为序。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2016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