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结论
研究发现,教学反思是教师回顾并分析自己或同事教学实践的过程,来自教师个人和学校层面的因素影响着教学反思,不同的教学反思导致不同的教师改变。
一、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实践赋予意义的过程
通过对四位老师课程实施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她们所经历的专业发展基本过程是(图8.1):美希学校通过课改论坛、个别交流等方式对老师进行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理论引领,之后教师形成新的宣称理论,产生按照新的理念尝试性地教学的想法。在这种理论的关照下钻研教材,有时在与同伴集体备课时共同分析难以理解和处理的教材内容。之后是实施教学计划,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之后进行个人的反思,或者是在与同事的讨论中进行合作性的集体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实践情境,并有可能产生新的宣称理论和使用理论。在这个教师改变的循环中,教学反思是通过回想教学活动,寻找各种情节之间横向和纵向关系,从而教学活动赋予意义的过程。
在以上的教师改变基本过程中,教学反思是通过“点式总结”和“系统探究”两种方式对教学活动赋予意义的。“点式总结”又有两种方式,一是描述教学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单位的片断,通常只描述而不对这个片断进行细致的分析。二是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说明一个教学活动的特征与本质,这种说明由于脱离教学活动发生的实践情境,而不能展现教学活动的丰富内涵。总之,“点式总结”是以较为模糊的语言来概括各种教学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主要形成的是对现象表层,而非深层理论的认识。李老师和宋老师的反思以“点式总结”为主。“系统探究”是指在完整的故事脉络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细致、深入而系统的描述中,分析教学活动背后的主观理论,以及教学活动所导致的后果。在系统探究中,寻找的是各种教学经验之间纵向上的关联。通过系统探究,教师不断地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主观理论,增强自主行动的意识和能力。张老师和田老师的反思以“系统探究”为主。
图8.1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改变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习性和学校场域互动的结果
从场域理论的视角看,教学反思是教师习性和学校场域互动的结果。教师习性中影响教学反思的要素有:专业态度、教学信念和探究能力,学校场域中影响教学反思的要素包括:领导风格、绩效责任、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发展策略、教学理念、反思时间、交往社群。一方面,学校场域塑造着教师的习性,使教师在反思中表现出学校场域的特有属性。另一方面,教师习性中的能动性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个人意义的世界,从而使教学反思具有丰富的教师个人特点。
三、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从四位老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转变过程来看,教师改变是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是多因素互动的结果。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当她们面对这次理念全面更新,教学方式彻底转型的课程改革时,她们需要在教学情境中的、持续的、专家与教师互动的理论引领。当学生的表现发生所期望的变化时,在他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对实践有深切的体会和自我理解之后,教师浅表的宣称理论才会内化为深层的使用理论。教师有意义的、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在这个改变过程中,教师对实践的自我理解需要通过反思的作用才能实现。所以,反思是教师改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反思的作用下,教师实践中的经验和外界的知识与理论不断地互动,呈现出螺旋循环上升的发展过程。
上面是从教师改变过程看反思的作用,从教师改变的程度上,可以把教师改变分为三个层面:教学材料和活动的改变,教师实践行为的改变,教师的价值、信念、情感和伦理的改变。前两个层面是浅层改变,最后一个层面是深层改变。在四位老师的教学反思中,通过“点式总结”的反思主要促进的是教师浅层的改变。因为“点式总结”主要是对各种教学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所涉及的是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等层面的内容。李老师和宋老师的反思,主要是以“点式总结”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在她们的反思中,所发生的改变主要是浅层的改变。通过“系统探究”方式进行的是深层的改变。张老师和田老师的反思主要是以系统探究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她们的反思中,所发生的改变主要是深层的改变。
增强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自主性需要对教师赋权来获得,通过教师学习而进行的自我完善是内在赋权的过程。在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内在赋权的过程中,不同教师身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自主性(请见7.3)。张老师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是内在控制的依赖性赋权,虽然她在反思中有能力去理解、掌握和创新教学情境,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和胆略去突破社会和学校带给自己的规限。田老师获得的是内在控制的超越性赋权,她在反思中不仅获得理解、掌握和创新教学情境的能力,而且还有意识、有胆略地去突破社会和学校给教师设置的先定规范。李老师和宋老师获得的是外在控制的赋权,她们在教学中经常用他人的规准来分析、评判自己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