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料收集的方法

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经发生了的课程发展活动和教学行为的回溯性思考。因此,主要采用刺激回忆的方式收集教学反思的资料。刺激回忆的对象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研究者进入田野后,观课后与教师的访谈。二是研究者在阅览教师过往的反思笔记后,请教师通过回忆还原这些反思所针对活动的当时情境。因为美希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要完成一篇教后记发布在校园网上交流,研究对象有数量不等的反思笔记。三是在与研究对象交谈中提及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但是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活动及其反思。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和文件收集等方法收集资料。

一、访谈

访谈就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就某些话题,主要通过言语所进行的你来我往的互动过程。根据被访问者在交谈过程中所能够主动发起谈话主题机会的不同,访谈可为分为结构性访谈、半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本研究在收集资料的初期,也就是先导研究期间(2005年6月)主要运用无结构的访谈,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比较开放地了解学校课程实施和教学专业发展的整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对象。另外,对被研究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去了解被研究者过往工作和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关键事件。在正式的调查期间(2005年11~12月)主要是半结构访谈,比如在我所观察的20节课后,与教师进行的访谈。

追问是访谈中的“法宝”,半结构和无结构访谈法的优势就是能够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层层深入地探究“故事”背后的“故事”,对所听到的事件不断寻根问源。访谈的优势表现在:通过访谈来探询教师的内心世界,生活经历以及耳闻目睹的事件,言说他们自己所关心的事情。本研究所关心的问题都是教师在特殊的背景中意义建构的过程,只有从教师的视角,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意义。或者说,由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共同建构对于教师来说真实的意义。

在访谈的对象上,除了作为研究对象的教师以外,校长作为本校的课程领导,教师专业发展路向的策划者和实际活动的组织者与推动者,是关键的访谈对象。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职能部门,是相关活动的执行者,因此,教研室主任也是重要的访谈对象。另外,学生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声音是体现教师课程发展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二、观察

观察是个案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当我们身处研究的田野中观察便开始了。在本研究中,通过研究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观察,了解教师是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的新课程究竟是什么样子,教师在课程的发展中具有什么作用,这个作用是如何产生的。观察学生在学校与课堂生活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新课程中进行着怎样的学习过程,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怎样的发展。观察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理解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以怎样的方式来工作和生活的。

我在美希学校做先导研究时,在不同的场合中的角色是不同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是参与的观察者,我只是身处师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场景,直接观察他们的教学行为,体验真实的教学氛围与环境。在“课改论坛”等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是完全的参与者,我就教师所关心的话题组织大家展开讨论,与教师进行直接的互动。通过上述参与型的观察,可以在具体的背景脉络中,在对整体情境的考量中,通过看、通过听来了解教师课程发展、教学反思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及其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实践情境的联系。

三、文件收集

在本研究中,文件指通过各种文字、音像媒介对教师活动和思考的记录。如教师的教案、反思笔记、教学录像、教研录像、网络讨论记录等。美希学校自2004年以来,让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总结,发布在校园网上,就教学中的体会,经验与教训与大家讨论分享,这是教师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思考与反思。

本研究中分析的教学反思,即为四位老师自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所写的78篇教后记。这是学校要求教师每周提交到校园网上的教学总结。实际上,没有一位老师能够每周都写出来。78篇中张老师有13篇,李老师有15篇,田老师有34篇,宋老师有16篇。此外,本研究还收集了学校部分工作总结、教师成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