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质变学习理论的影响
所谓质变学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心发生深远的、根本性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的学习。美国自1998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质变学习大会,吸引了众多人士。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质变学习,是因为质变是一种“破茧成蝶”式的、意义深远的变化。质变学习不仅能够改变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还能够改变我们的自我概念、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巴西教育家保罗(Paulo)提出了质变学习的解放性观点。他在巴西成人扫盲教育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被动的“填鸭式”教育只能使成人“识字”,却不能使他们“识世”,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压迫者的命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解放,是赋予人力量,要通过对不公平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反思来提升学习者的意识和觉悟,从而让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自我和社会,进而有可能行动起来改变世界。他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解放教育学的观点,让被压迫者通过学习获得力量,产生行动,发生质变。他的书一度被当局列为禁书,但却以更快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因此,也被称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
梅茨罗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观点质变理论,这种质变的特点是“更有囊括性、可辨别性、可渗透性,更具综合性”。他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反思解决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质变。观点质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1)一种令人迷惑的困境,比如个人危机等;(2)批判性反思。当发现个人所遭遇的事情和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不相符时,个人对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假设或意义进行反思;(3)参与反思性对话。与他人讨论自己的新观点以获得共鸣;(4)按照新观点行动。后来,他还认识到情感、情绪和社会情境等因素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应该考虑学习发生的机构、人际、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梅茨罗是质变理论的奠基人,后续许多研究都是对其理论的拓展和延伸。但是,他只关注到个体的质变学习,没有关注团体和组织层面的质变学习;他把引起质变学习的困境理解为单一的、戏剧性的偶然事件,没有注意到这种困境实际上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另外,他虽然注意到思想情感、文化和情境等因素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但是对这些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正如泰勒所指出的,质变学习是一个与思想和情感有关的复杂过程,个人背景以及文化等因素对质变学习的影响远比想象的重要。[2]
达洛兹(Daloz)用发展观理解质变学习,关注意义的形成。他认为,处于发展转变期的学生把教育视为帮助自己从支离破碎的生活中找回生活意义的途径。质变学习是一个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有赖于直觉的整体性过程。教师在学生质变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学生的家庭和社会阶层等社会背景的奇妙影响。达洛兹主要采用叙事的方法,通过分享学生的奋斗故事来启发学生。达洛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对教师专业发展极具启发性。叙事研究有助于对理论灰色地带的挖掘;对成人学习者的传统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诸多弊端的研究更是说明了关注个体背景及意义形成过程的必要性。[3]
迪克斯(Dirkx)等则关注精神层面的超理性因素在质变学习中的作用。[4]他认为质变学习已经超越了以自我为基础的、依靠语言交流的理性方法,而转向强调感觉和想象的超理性的精神学习。赫来(Healey)通过研究喜欢沉思的人的质变学习过程,发现他们都有更深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关注度。长期以来,精神一直是实践中非常关键,但是在理论研究中又非常困难的一个命题。该研究对超理性因素的研究无疑丰富和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和认知。
关于团体和组织层面的质变学习直到近些年才得到重视。约克斯(Yorks)等指出,组织质变学习旨在使组织实现绩效目标。团体学习的策略主要有行动学习和合作探究,这两种策略都涉及反思和行动。但是,行动学习要求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并通过反思和对话寻求某个既定问题的对策;而合作探究遵循自愿的原则,组织成员不受外界干扰,自主决定是否加入研究小组,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由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来的。
如何培养质变学习呢?梅茨罗的观点认为,质变模型依然是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困境—批判性反思—反思性对话—行动是一个简洁明了的质变学习模型,但是这种质变学习的产生是需要条件和方法的。关于质变学习的理想条件,泰勒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开放和信任的环境,而格兰顿(Granton)则研究了如何在教室创建理想条件。格兰顿认为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放弃一些自己的权威或者权力地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帮助学生质疑自己提出的假设。关于培养方法,泰勒基于他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在团体中培养主人翁精神和人人参与的意识;(2)利用批判性反思和情感学习的相互关系来促进质变学习;(3)通过需要价值判断的课程内容激发更多的反思。
[1] Paulo Freire.(1972)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London: Penguin Education.
[2] Mezirow, J.(1991)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1.5-68.
[3] Daloz Parks, L.A.(1999).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4] Dirkx, J.M.(2001).The Power of Feelings: Imagin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Adult Learning .In Sharan B.Merrian .The New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