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业道德

人类群居的生活特性,表明每个个体都必须参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因而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完善的道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职业发生联系,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即伴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两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拥有“七十二行”的较为完善的手工行业体系时,才有了形成职业道德的广泛的社会基础。近代工业社会的到来,分工越来越细化,各行各业依据其特殊性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职业的产生

职业道德的产生以职业的形成为基础。因此,要弄清楚职业道德的来源,首先需要对“职业”的来源有所了解。

职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职业”一词由“职”和“业”二字组成。“职”就是责任、义务;“业”就是业务、事业。[1]马克思主义认为,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职业的分化程度、个体对职业的认识都是逐渐发展的。简单地说,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乃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是这样定义的:“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2]简言之,职业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专门业务和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3]。所以,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分工中承担的具有特定社会责任和专门业务的社会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工和职业的内在关联性看,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和职业分类的依据。事实上,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使职业呈现出多样性。

社会分工发展至今,职业早已超越了“七十二行”的范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四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其中8个大类是:①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②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③事务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④销售工作者;⑤服务工作者;⑥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⑦生产者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⑧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这种分类方法一方面便于提高国际职业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和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二、职业的基本特征

“劳动创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的确,劳动让人类与动物界相揖别,人类在学会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在劳动形态和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中,不断向新的文明形态跃进。其实,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可以解读为人类道德的进步,即道德从无到有、道德体系(包括个体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职业的特征是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的不同,职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职业的社会属性

职业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它体现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之间的结合关系,其实也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分工使人的劳动分属于不同的领域,而为了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劳动产品的交换成为必然。交换本身体现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也表明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无疑是社会性的,他们之间的劳动交换反映的是不同职业之间的等价关系,这反映了职业活动、职业劳动成果的社会属性。

(二)职业的规范性

职业的规范性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职业内部的规范操作要求性;二是指职业道德的规范性。不同的职业在其劳动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操作规范性,这是保证职业活动的专业性要求。当不同职业在对外展现其服务时,还存在一个伦理范畴的规范性,即职业道德。这两种规范性构成了职业规范的内涵与外延。

(三)职业的功利性

职业的功利性也叫职业的经济性,是指职业作为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所具有的逐利性一面。职业活动既满足职业者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把职业的个人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结合起来,职业活动及其职业生涯才具有生命力和意义。

(四)职业的技术性和时代性

职业的技术性指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每一种职业往往都表现出一定的技术要求。职业的时代性指职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变化,特别是到了近代工业社会之后,既有传统产业成为夕阳产业,也有不断涌现的朝阳产业,使职业的变换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变化,使职业总是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总之,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于个人而言,它既是个人的谋生手段,也是作为社会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层次与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人的质量越来越高,职业的水准也随之提升。

三、职业道德的内容

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职业分工,职业道德在职业分工基础上开始萌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政治、军事、教育、医疗等职业。这些特定的职业不但要求人们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人们具备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同时,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职业利益和信誉,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职业实践中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渐形成了职业道德规范。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记载。例如,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计》中,就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记载。智、信、仁、勇、严这五德被中国古代兵家称为将之德。明代兵部尚书于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养的六条标准,被称为“亲民官自省六戒”,其内容有“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徵收、崇节俭”。中国古代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医德传统。“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是医界长期流传的医德格言。当然,就医生这个行业而言,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乃是西方最早的医界职业道德文献。

[相关链接]

“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誓言”译文:我要遵守誓约,矢志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并作为终身的职业。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如果我能严格遵守上面誓言,请求神祇让我的生命与医术得到无上光荣;如果我违背誓言,天地鬼神一起将我雷击致死。

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是受该社会的分工状况和经济制度所决定和制约的。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不仅限制了职业之间的交往,而且阻碍了职业道德的发展,使职业道德局限在行业内部规矩的范围。在这一社会的行业中,也出现过具有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的人物,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品质受到广大群众的称颂,并世代相袭,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扩大,职业和行业也日益增多、复杂。各种职业集团,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增加利润,纷纷提倡职业道德,以提高职业信誉。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职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规定职业宗旨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促进了职业道德的普及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先前已有的将德、官德、医德、师德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且出现了许多以往社会中所没有的道德,如企业道德、商业道德、律师道德、科学道德、编辑道德、作家道德、画家道德、体育道德,等等。

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阶级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反映着行为的道德调解的特殊方向,又带有具体职业或行业活动的特点,是一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补充。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必然受阶级道德的制约,主要是受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制约。同时,职业道德还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制约,体现出职业道德的时代性。

从本质上讲,职业道德包含对整个人类都有利的一些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属于社会公德的范围。因此,职业道德应当与社会公德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确立后,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职业道德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型的职业道德。各行各业共同遵循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职业道德的特点

(一)职业道德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一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由于各种职业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

(二)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由于职业具有不断发展和世代延续的特征,不仅其技术世代延续,其管理员工的方法、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历史继承性。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古至今始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职业道德表达形式多种多样

由于各种职业有其内在的不同特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必须符合职业特征,尽可能具体、细致地加以阐述,因此其表达形式往往多种多样。

(四)职业道德的强烈的纪律性

纪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它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又带有一定的法律色彩。也就是说,一方面遵守纪律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纪律又带有强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工人必须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军人要有严明的纪律等。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五、职业道德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的基本职能是调节职能。它一方面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即运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促进职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职业道德规定了制造产品的工人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

(二)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则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有助于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因此,职业道德能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四)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思考题】

1.简述道德的特点与功能。

2.从“希波克拉底誓言”看职业道德的本质及特征。

3.简述职业道德在整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 蔡志良.职业伦理新论.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20.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75.

[3] 郭宗圣,李河水.职业道德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