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道德渗透到具体的职业生活、职业行为中,就形成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整套的特定要求。由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其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比历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更高,它具有新的特点。
(一)示范性
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教师经常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为“师”就要有渊博的知识,为“表”就要有高尚的美德。在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个性的年青一代面前,教师的言行要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尤其是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们把教师的言论作为真理,教师的行为作为标准,教师的形象作为榜样。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是学生的一种期望、召唤,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师踏踏实实地践行国家规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切实实地成为做人的模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正如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
(二)先进性
教师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成员,他们在社会中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其道德无疑也承担着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引导作用。这既是教师职业功能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的先进性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了教师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就道德的现实性来说,教师作为社会一员,必须遵守社会的各项道德要求,更要遵守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就道德的理想性而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努力追求道德的超越,主动吸收人类道德的宝贵财富,开拓道德发展的新境界,为下一代树立先进道德的典范。无数的历史事实也说明,教师道德总是处于当时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平,为人类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深广性
教师职业道德一方面受社会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学校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教师的道德行为更加广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层,尤其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全面、最持久,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可以说影响着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思想品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道德风貌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古代教育家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被荣称为“万世师表”,许多优秀教师被称为“人之楷模”,都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深广性的特点。[1]
(四)完整性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具有真正道德意义的规范体系。这种完整性集中表现在教师职业道德的继承性、发展性和开放性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受历史道德传统的浸润,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道德观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在继承历史宝贵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观念,才能更加完善,成为完整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性指的是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之时,一些新的观念,如平等观念、民主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和接受,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这些思想观念对教师职业也产生了影响,教师只有进一步吸收这些新的道德规范,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更加具有时代的完整性。开放性是指新的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吸收社会改革中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还要面向世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只有保持这样的开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才会更加丰富和完善。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一经产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会对教师自身、他人以及社会发挥多方面的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一)认识—导向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它通过道德判断、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各种利益关系状态、教育的规律特点和任务要求,帮助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借助于善与恶、利与害、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等概念来表现认识成果的功能。”[2]它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向教师提供有关的道德知识、给教师选择行为的依据;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认识教师对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教育事业以及他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应有的行为模式、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在帮助教师对职业等形成正确认识的同时,它引导教师与社会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师遵守师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促使教师在为社会、为教育服务中创造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调节—规范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与规范功能,是指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通过激发教师的道德良知,唤起教师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等,使教师在与他人和社会各种人际交往中,纠正不良行为,坚定正确的行为,从而实现自身道德向更高层次的转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通过规范、条例、守则等具体形式来规范和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规范功能是教师道德中最重要的功能,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方式来实现。
[案例与思考]
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李桂林,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陆建芬,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地震撼了这对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请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守?
(三)教育—示范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它具有指导教师进行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能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正确对待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处理好与他人、社会、集体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是师德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能激发教师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产生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一是教师在教师实践中用自己的道德品质影响感染学生。学生带着从教师那里学习、效仿而成的优良品质和道德风貌踏入社会,对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作用。二是教师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风气。三是教师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影响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里等社会人员,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净化社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产生的社会教育功能。
[案例与思考]
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
张丽莉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初三(3)班班主任。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请思考:张丽莉老师的举动会给学生们、同行教师、家长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思考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2.简述教育爱的内涵及特征。
3.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3.联系实际说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公正的理解,并论述教师该如何保持教育公正。
[1] 谢瑞俊.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功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4).
[2] 肖自明,孙宏恩,韦庆华.现代教师道德修养.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