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的走向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教师教育和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其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的历史时期。
一、挑战和机遇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角度看,当前面临诸如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从国内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它们对于教育目的与办学目标、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教育管理与资源配置以及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方面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进入到社会的中心,必须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考虑社会的需求。上述挑战必然造成21世纪初职业的变化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造成社会需求呈现多层面、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以慎重的反思和改革,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总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进一步提高其适应性、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例如,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以及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两年,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大大缩短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进程。根据《高等教育法》,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也在逐步地扩大。从国际上看,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今后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应该取决于这个学校的社会声誉而不是其他。如果说上面所讲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对我们所有的高校提出的挑战是有共性的话,那么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有1041所,而在中国普通高校中四分天下有其一的20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还面临着其他高校所不具有的挑战,即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提出的挑战。
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可以概括为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高学历化和高素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其“十五”规划中都把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现在中小学都在实施素质教育,那么,作为师范院校就应该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他们是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与素质。第二个特点是教师教育的多样化。过去,中国为培养教师而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采取的是类型单一、封闭的定向培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02年我国基础教育会议的召开,这种教师培养正在改革,很快将由一个高校多样化分工的竞争格局所取代。这不是坐而论道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也是不少教育发达国家教师培养的共同趋势。第三个特点是教师教育的终身化。即我们必须考虑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问题,从而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教师教育体制,改变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的局面。第四个特点是教师的专业化。即今后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除了应具有相应的学历资格外,还应具有国家或地方政府认证的教师资格,这就要求构建一个教师资格认证体系,这是教育发达国家共同的趋势。由此可见,师范院校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综合化的道路。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综合化并非指所有师范类院校必须转型成为综合性大学,而是要采取一种多样化的发展战略。
那么,在这种大趋势之下,北京师范大学应如何发展和定位,这个问题就是我要讲的第二部分,即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二、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为此,我先简要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至2007年有教师1200人,院士8人,本科在校生7000人,研究生(硕士、博士)在校生4000人,全日制海外学生1000人,成人教育学生9000人;具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本科专业。目前非教育类的专业点以及在校生数都已经超过教育类。
我校在过去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的基础上,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师范大学。在全面分析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通过1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把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综合性、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首先,提出综合性是我们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实际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师范大学今后要生存、发展以及要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现在,我校学科专业已经覆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和管理科学在内的五大学科门类。我认为,这种学科建设综合化对于学校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及形成一个优化的良好的育人的校园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提出有特色是高等学校在扩大办学自主权、教育发展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北京师范大学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还会继续发挥在教育科学方面的特色。另外,根据非官方的统计,我校的14个文理学科在全国名列前10名。对于基础学科研究方面的优势,我校还要进一步保持与发挥。2001年我校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XCR论文(基础学科重要指标)在全国排名13,但如果我们按照1200名教师做人均计算,可排在全国前4名。这是效益的体现。我认为学校有特色、具有优势,意味质量提高,能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增强竞争能力。对于研究型大学,国内外还没有非常严格的定义和一套非常完整的指标体系,但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实际情况,有几个方面需要加以重视:一是重视学科建设。二是重视科学研究和有关成果的转化。三是重视研究生的数量,特别是与本科生之间的层次比例。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的新生当中,本科生是2000人,研究生是1900人,我想通过努力首先使招生比稳定在1∶1,然后逐步实现在校生比是1∶1,使我校在这一国内外公认的重要指标上面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四是一所高校要成为世界知名学校,还须有一定数量的海外学生。现在我校全日制海外学生在校生近1000人,处于全国第三位。我校在“十五”规划期间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下面,简单地介绍我校的发展策略。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师范院校对于教育观、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及教学观要进行认真研讨,不断更新和转变。其次是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要由现在的文理为主调整到文、理、工、管协调发展,院系设置也要为新的学科体系构建奠定一个组织框架。最近,我校刚刚组建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它是我校过渡到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性的一步,也是培养人才质量特别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基础。再次,在教学改革方面,首先应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4+X”的改革——“4”即4年期间按照综合性大学学科型人才培养,“X”指学生在教育学院继续进行培养并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下去。通过调研,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的需求量很大。通过这种改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教师培养也可以通过探索新的范式来提高质量。当然同时也应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最后,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建设。
教师教育和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我要吁请各位领导、专家、校长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政策支持方面以及经费支持方面给予重视。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一个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师的体系将在中国高教领域得到好的发展。发展应以内涵发展为主,同时积极创造外延发展条件,并且注意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2002年10月是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端,至今已一百多年。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将以百年校庆为新的起点,力争在未来的100年中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