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决策转型:谱写百年学府新华章——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

从奠定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起点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建立,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国家重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走过了跨世纪的百年。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北师大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学术底蕴,形成了人文学科、基础理科,尤其是教育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学校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时,记者专门采访了该校校长钟秉林教授,请他就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师范院校的改革走势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从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时代的大趋势,勇敢地面对挑战

记者:进入新的世纪,教育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愈加突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也愈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对高校而言,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钟校长:是的。在新的世纪,适逢科教兴国的盛世,北京师范大学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一是经济的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给高等教育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所培养的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已经和必须提到高等学校的议事日程。高校要从国际视野协调改革和发展。二是来自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校而言,顺应前沿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要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面对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知识量的增加,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反思,进行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同时,高校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科学研究,也要注意到学科高度融合的趋势。北师大只有将文理等校内学科加以融合,才能产主新的学科增长点,才能找到服务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推进到社会中心。高校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求大学更多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变革情况,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四是高校内部的改革。在进行了投资体制、招生就业、办学体制、校内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之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扩大,逐步实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今后,学校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一个学校的发展生存主要取决于它的社会声誉,这对学校的改革发展、科学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师范院校面临的特殊挑战。

记者:师范院校面临的特殊挑战是什么?

钟校长: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高学历化,高素质要求。现在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如果说与理想有距离,关键在教师自身的素质适应不了素质教育要求。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会有一个提升。要研究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二是教师来源多元化。随着教师培养体系的开放,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办教育系教育学院,也可以培养中小学老师。这是严峻的挑战。过去的师范教育是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地培养教师,从招生、收费到毕业分配,都有政策保护。但随着发展,这种封闭的模式将被打破,一旦放开,世袭的领域将被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所取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师范院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在什么地方。三是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考虑这样一种趋势。从培养目标、模式、规格,到课程设置,都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不能按过去一次性、终结式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同时要看到,职后教育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四是教师专业化。现在是学生在校读师范专业,毕业拿到毕业证,就自动取得教师资格,分配到中小学当老师。今后,随着专业化体系的建立,学生毕业拿到学历文凭,只是成为教师的必要条件,要求得教师这一职位,还必须经过有关的考试,拿到国家或地方认可的教师资格认证证书。这也是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总之,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时代的大趋势,勇敢地面对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师范院校的改革应走综合化、多样化的道路

记者:经过改革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尤其在计划体制下,即使是在独立封闭式的状态下,师范院校为穷国办大教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面对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师范院校的发展空间和出路在哪里?

钟校长:出路在于走综合化、多样化的改革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就是战略上向综合化发展,策略上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综合化发展是师范院校改革的必然趋势。综合不仅可以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拓展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也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不综合,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提高。但在走综合化道路时,一定要坚持多样化,不能趋同。

记者:的确,在市场条件下,趋同是高校改革和发展之大忌。各高校应准确定位,强化特色。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上,您有什么建议?

钟校长:师范院校可以分成三类实现综合化,分别做好自己的事。少数办学历史悠久,学科比较综合,办学水平、质量、效益比较高的师范大学,通过内涵或外延发展,转型成为综合性大学。内涵发展,就是通过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逐步向综合大学转型,但必须保持教育科学和教师教育的特色;外延发展,是在政府调控下,通过资源的整合,对有条件的学校采取合并的方式,组建成立综合性大学。一部分学校可以发展成综合性的师范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除师范专业外,还要结合地方和国家需求,拓宽自己的服务面。还有一部分师范院校应该通过加强综合性,认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科学准确的定位既有利于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又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分类指导。分类指导的基础在于科学的分类。没有科学的分类,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定位找不准,发展目标很难明确。作为校长,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确,为官一任,工作很难做。

三、顺应高师教育转型历史趋势,进行学校发展目标的战略调整

记者:作为一所知名的百年学府,全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师大不仅提出并发展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也创造出了许多改革和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新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钟校长:为实现百年学府新的辉煌,在去年召开的学校党代会上,北师大就自己的根本办学思路,做出了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文、理、工、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为将北京师范大学建成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学校做出战略性调整的依据。

钟校长:随着我国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北京师范大学不仅要面对高师内部的竞争和挑战,而且还要面临着综合性大学发展教育学科所带来的压力。我校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战略调整,首先是坚持与时俱进,在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北师大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已拥有的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必然选择。其次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多元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问题的同时凸现,是时代对高师教育的深情呼唤。转型是使中国的教师教育更上一层楼。再次是基于百年积淀,保持和强化学校特色之使然。一个学校的特色优势,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当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决定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如果一个学校在办学当中没有自己的特色,形不成自己的优势,充其量只能是一所二流大学。北师大在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当中,必须保持和巩固自身的特色。要在力促教育、心理、文理基础性学科再上水平的同时,努力在发展新兴学科中形成新的特色。

记者:您对研究型大学的内涵是如何理解的?在实现转型中,北师大是否拥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钟校长:就研究型大学的内涵而言,目前国际国内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我认为,研究型大学第一要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在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精英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学校定位要有这样的高度。第二要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通过高水平科研、项目经费、高水平成果、研究型培养模式,既可提升教师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也能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第三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第四要有高水平的管理。第五要有相当数量的海外留学生。

作为百年老校,北师大的教育、心理、文理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传统;教师水平高,敬业精神突出;科研上已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等标志性成果;综合实力强,办学效益高。我校的科研经费2000年为8400万,2001年首次超过1亿,人均实现科研经费2000年为7万、2001年为9万,办学效益非常高。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6个,硕士点97个;专职教师1200人,院士10人,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其中本科生7000人、研究生5000人、海外留学生1000人;在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当然,我们要看到,师大的教师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强调学校发展,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实事求是。面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空间狭小的现实,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扩大规模。如果拼规模,只能以恶性消耗现有教育资源为代价,将来要负历史的责任。但是,不拼规模,我们可以拼水平,拼层次,拼质量,从今年开始,我们把本研招生数的比例定为1∶1。“十五”期间在校的本研生比将达到4∶3,海外留学生达2000人,同时调整留学生的专业结构,增加招收非汉语语言文学留学生的比例。入世后,随着教育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们除了在本土应对外国高校的竞争,还要主动走出去,到国外去招生,甚至培养,实现高等教育的双向开放。

四、抓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环节,实现学校发展里程新的跨越

记者:经由内在超越,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首先从哪几方面入手?

钟校长:要实现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首先在三方面实现转型。一是学科结构。高校办学的基础在学术,而学术的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实现的。过去我校学科以文理为主,今后要实现文、理、工、管协调发展,要在工科有所突破。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发展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在具体步骤上,我们以内涵发展为主,同时积极为外延发展创造条件。即在优势理科的基础上,瞄准社会需求,适当发展工科,同时,不排除如有条件,整合资源,建立高水平工学院。目前,我们正按学科发展规划,进行院系设置调整,把资源重新整合,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已先后成立了教育学院、心理学院、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还将成立外语学院。

二是专业设置。高校的学术、学科服务于社会,是以设置的专业为载体实现的。传统的高师基本只有一类专业,即师范教育。目前我校的专业已从单一走向了多元,现设的专业已涵盖了9大门类,非师范专业已占到了一半。今后在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的设置上,要淡化师范、非师范专业的提法,尤其是在本科阶段,要强调拓宽专业,强调质量效益。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在于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靠一定的范式。过去,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是作为终结培养环节,教学计划中,学科、教育类课程混编,对学生封闭培养、计划分配。随着教师培养体系的开放,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编排将与学生的就业选择发生矛盾。综合大学培养的学生也能到中小学任教,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可能不如综合大学培养的学生。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到社会上,遇到的挑战则更大,基础、适应性、竞争力更比不上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因此,在实现学校的转型中,必须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

记者: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据悉,北师大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能否请您就其中最具特色的工作,作些介绍?

钟校长: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都是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目前在市场条件下,特别是国家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职业的变化,对人才提出了多层面、多样化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变革,就必须按多样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适应性、竞争力更强。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借鉴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对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建立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如:“4+X”模式、全方位主辅修——双学位制、励耘实验班试点、学生选课制、优秀自/免修学分和科研学分等。其中,最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是“4+X”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分别设计不同的学习“轨道”,供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职业倾向加以选择。这种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学生的自我选择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有利于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高师专业训练与职业训练简单相加的做法,强调在扎实的专业训练基础上进行教师的专业化训练,这在根本上保证了高质量教师的培养,也是符合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的。

在具体操作上,是将过去师范生4年一贯制的单一培养模式改变为“4+2”、“4+3”、“4+1”、“4+0”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概括地说就是“4+X”模式。特别要说明的是,“4+X”模式可以使那些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同时(通过中期筛选)又具有较高学业水平和教师潜质的师范生,在经过4年完整的专业学习、夯实专业基础之后,再经过2年以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习,成为教育专业硕士——也就是成为满足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高层次师资需求的、兼有较高科学素养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的研究型师资。多家重点中学得知这一改革举措后,已纷纷向北师大预定了几年以后的毕业生。

此外,我校开设专门由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励耘实验班,其目的不仅仅是减免学费,帮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更重要是通过这样一种途径或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记者:实现转型,关键点在哪儿?

钟校长:关键是办学理念。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大学的办学理念,思路,学校的目标和定位,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一定要更加贴近社会,要考虑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大学校长更应关注办学理念,这是所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战略问题解决好了,策略上就容易实现。

记者:经过百年的洗礼,北京师范大学已成为一所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世纪,北师大如何进一步弘扬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高度责任感的精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钟校长:作为具有百年教师培养历史的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不仅重视自身的改革,同样也关注全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努力发展好自己,为高等教育做出更大贡献;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教育学科比较强的优势,通过改革和探索,提出一些思路、一些观点,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工作做得好,不仅对教师教育有借鉴作用,而且对各学科、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是有益的。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21世纪迎来了新的改革发展阶段,中国的教师教育也已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师范院校在过去为中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世纪也必定会创造出新的辉煌。希望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关注师范院校的改革,在政策上予以更大支持,经费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开创师范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