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霍姆斯小组与美国教师教育改革
霍姆斯小组(Holmes Group)正式建于1985年,由美国数所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研究机构的主要领导人组成。霍姆斯小组在美国进行了10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分别在1986、1990和1995年发表了《明日之教师》、《明日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设计之原则》和《明日之教育学院》三个报告,引起美国各界对教师教育的广泛关注。1996年,霍姆斯小组更名为霍姆斯伙伴(Holmes Partnership),继续致力于教师教育改革,但其影响逐渐减小。霍姆斯小组和霍姆斯伙伴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专业人士对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代表了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
一、霍姆斯小组成立的背景、过程及目标
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这一报告指出了美国教师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的学时偏少,教育类课程分量太重,合格教师数量不多,教师总数严重不足等。[1]报告发表后,美国开始了广泛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针对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当时在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势头,即一些好的大学纷纷取消了教育学院,以集中力量发展其他的专业学院。霍姆斯小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983年秋,在约翰逊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Judith Lanier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院长John Palmer教授和纽约州立大学奥尔伯尼分校教育学院院长Bob Koff教授等人的积极倡导下,17位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举行集会,讨论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问题。数月后又举行了第2次会议,有23位教育学院院长和一些研究机构的主要领导人参加了会议。这两次会议提出要分别在50个州的主要研究型大学建立和实施新的教师教育标准。该计划得到了纽约卡耐基公司、福特基金会、约翰逊基金会、纽约时报基金会和美国教育部的支持。1985年11月,该小组的全体成员在华盛顿州聚会,会上签署了合作性的条款并形成全国——区域组织结构。本次会议标志着霍姆斯小组的正式成立,共有96所具有专业教育计划(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gram)的研究型大学参与了这个小组,如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伯尼分校和布法罗分校、特拉华大学等。
霍姆斯小组认为,美国的教师培养质量普遍很差,教师资格标准不严,教师教育认定政策过松,部分主要研究型大学不注重教师培养,教师工资待遇过低。针对这些问题,霍姆斯小组提出了6项基本目标:改变教师培养的方式和教学职业结构,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改变教学入职标准,使得有良好学术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学岗位;改变教师招聘过程,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改变对致力于从事教学生涯的教师的选拔过程和角色期望,使他们成长为专业终身教师;改变专业终身教师的奖励机制,使他们的待遇可以与其他一些令人尊敬的职业相比;改变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加强他们的合作,保证美国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霍姆斯小组还设定了具体的目标:1.教师教育的机构环境。霍姆斯小组认为,大学除了应该肩负起为国家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外,还应承担教学研究的义务。大学应与学区建立实验学校,为大学教职员和学生提供学习教学的场所,这里,霍姆斯小组首次提出了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议。2.培养教师的教职员。霍姆斯小组提出,培养教师的教职员来自于大学和中小学,他们应具备教师和学者的素质,致力于教学和研究。3.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应该有很好的学术才能,在他们的专业成长中要通过多种考试,必须参加教育实习。4.教师教育课程。霍姆斯小组主张取消本科教育专业,设立硕士学位课程,要求有一年的教育实习。小学教师应修读一个小学教学科目,如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同时将剩余四个科目中的一个作为辅修。中学教师应完成某一专业的高级学位学习,在研究生期间至少有1/3的课程是将来从教科目的内容,同时也要辅修一个与主修课程相关的领域。所有教师都要学习特殊教育的内容,以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总之,霍姆斯小组力图改变教师培养的方式,调整教育学院的功能,改革师资培养的课程,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以实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明日之教师》与教学专业化
面对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经过15个月的工作,霍姆斯小组于1986年5月发表了报告《明日之教师》,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指导纲领,即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
该报告建议改革教师执照制度为3级制:教员(Instructor)、专业教师(Professional Teacher)、终身教师(Career Professional),根据这个新的执照标准,大学应该在师资培养方面应作出改进:彻底修改本科课程,取消本科阶段的教育专业,加强学科专业学习,由教育学院提供硕士层次的教育专业课程。
霍姆斯小组由此制定了教师教育改革的5项目标:1.未来教师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的学习,并加强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使教师教育智力化;2.承认教师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把教师区分为3个等级;3.制定从事教学专业的入门标准,对未来教师进行多元评估:有良好的读写能力,实习之前通过学科专业考试,在实习教学中体现出多种教学风格,并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提出分析和改进;4.加强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校的联系,如在研究和实践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尝试新的实习方式,对新的思想进行系统的调研和仔细的研究等,并提出了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议;5.使中小学校更适合教师的实习、工作和专业发展。[2]
总之,霍姆斯小组认为,如果不提高教学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如果不改进教师教育,就不可能改进教学。于是重申教学是一种专业,声称最大的愿望是看到教学从一种职业(occupation)转变为一种真正的专业(profession)。
《明日之教师》发表后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专门召开了研讨会。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Jonas F.Soltis教授指出:该报告非常重要,因为它揭开了人们探讨教师教育改革和改进教学专业的序幕,为此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这个改革的进程。[3]亚利桑那大学Sharon C.Conley教授和康奈尔大学Samuel B.Bacharach认为,这是一个关于高等教育在教师培养中发挥作用的分水岭式的报告,它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教育改革历程的开始。同时还指出,该报告虽然提出了一些目标,但却没有充分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方法,报告虽然指出了改革教育体制的重要性,但没有提供实践性的指导,总之,它缺乏实施过程中一些技术性的问题。[4]
三、《明日之学校》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霍姆斯小组在前一个报告中提出加强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建立专业发展学校,但并没有详细地讨论有关专业发展学校的内容。1988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霍姆斯小组开始着手研究专业发展学校,继续完成第一个报告提出的改革措施。1990年霍姆斯小组发表报告《明日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设计之原则》。该报告首先对专业发展学校进行了定位:对新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对已从教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继续培训,从事研究,改进教学专业。指出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的意义在于强化“教学专业”观念。
报告重点论述了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的6条原则:1.为理解而教学,为理解而学习。学生到学校学习,目的是要学会终身学习,这就要求从根本上变革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关键的问题不是“教师做什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做什么”。2.创造一个学习的团体。只有把课堂和学校组成为一个学习的团体,我们所期望的教学和学习才会以可持续的方式出现,这将有利于大多数儿童。3.克服不平等社会带来的社会弊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公平的教学和学习。4.要求教师、教师教育者、行政管理人员继续学习。在专业发展学校中,人们同样期望成年人也继续学习。5.对教学和学习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这一点对中小学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来说尤为重要,专业发展学校教职员的工作将会促进对实践的反思和研究,这也正是专业发展学校的一个中心工作。6.创建一个新的机构,涉及以下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学校作用的变化、组织机构的特点、大学与学校的关系、专业发展学校的领导和管理等。专业发展学校思想的提出是一种重要的创新,为教育学院和教育人士提供了一个领导教育改革的机会。霍姆斯小组号召从此开始建造明日之学校。[5]
在霍姆斯小组及卡耐基报告的影响下,美国开始建立专业发展学校,至2000年全美已有1000多所。国外学者对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实践中的专业发展学校的优点和不足:总体上看,专业发展学校提供了示范、试验和实践的机会,这些机会对实习和在职教师都十分必要,但是专业发展学校并没有把研究放在优先的位置,所以对教学理论贡献甚少。[6]
四、《明日之教育学院》与教育学院的地位与作用
在霍姆斯小组的目标和前两个报告中,对未来的教育学院提出了要求,根据这些要求,霍姆斯小组经过5年的努力,于1995年发表了第三个报告《明日之教育学院》。
报告指出,教育学院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教职员、教育思想、学生、教学场所、研究和奖学金、伙伴关系。霍姆斯小组为明日的教育学院提出了7个目标:肩负起对教学专业和公众的责任,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教育学院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发展和展示在中小学和社区如何进行优质学习;教育学院在地方、各州、各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直接担负起初等和中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形成更高的标准;21世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需要团队精神和相互理解,教育学院培养的教育者要适应这一要求;树立教育学院在专业研究和学习上作为排头兵的位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教育学院工作的重点;为各州和当地教育政策的改进做出贡献,使年轻一代受益于高质量的教师。
霍姆斯小组认为教育学院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和青年,所以它的三大主要任务是:发展知识、发展专业、发展政策。[7]
霍姆斯小组推动的教师教育改革是由内向外、由学术最高层次的大学开始的改革。在初期,霍姆斯小组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一些专业团体的改革措施相呼应,所以改革的势头很猛,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教师教育者提出反对的声音,拒绝了霍姆斯小组提出的一些议题如取消本科层次的教育专业等,同时各个州开始寻求更简洁、更经济的教师培养和认证的选择性方法,使得霍姆斯小组的改革渐渐失去了影响。[8]
为总结其十年的工作,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了一项对霍姆斯小组的评估研究。研究工作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迈克·福兰(Michael Fullan)主持。研究小组对霍姆斯小组所倡导的改革给予了肯定,但同时指出,教师教育的改革是极其复杂而困难的,不可能通过某个小组的努力就能完成,需要一个伙伴组织。1996年,霍姆斯小组更名为霍姆斯伙伴。霍姆斯伙伴由地方伙伴(Local Partnerships)和全国伙伴(National Partners)组成。地方伙伴包括高等院校和基础教育学校,全国伙伴是一些专业团体。霍姆斯伙伴制定了6个较具灵活性的目标,以取代原有的取消本科教育专业的议题。[9]为实现上述6个目标,于1997年制定了1998—2003年战略行动计划,至2003年已连续召开了7次年会。
[1]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A Nation At Risk: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April 1983.www.ed.gov/pubs/natairisk.
[2] The Holmes Group.Tomorrow's Teachers.East Lansing,MI:The Holmes Group,Inc.1986.
[3] Jonas F.Soltis,ed.Re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The Impact of the Holmes Group Report.New York:Teachers Collge Press.1987.pp.1-3.
[4] S.C.Conley,S.B.Bacharach:The Holmes Group Report:Standards,Hierarchies,and Management.In:Jonas F.Soltis.(ed.) Re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The Impact of the Holmes Group Report.New York:Teachers Collge Press.1987.pp.30-37.
[5] The Holmes Group.Tomorrow's Schools: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East Lansing,MI:The Holmes Group,Inc.1990.
[6] J.A.Stalling,S.L.Knight,D.L.Wiseman:Schools for Laborator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n:T.Husen,T.N.Postlethewaite.(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Vol.9.Oxford:Pergamon Press,1994,p.5317.
[7] The Holmes Group.Tomorrow's Schools of Education.East Lansing,MI:The Holmes Group,Inc.1995.
[8] Joseph W.Newman.America's Teachers: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4th ed.Boston,MA:Allyn and Bacon.2002.pp.79-82.
[9] Michael Fullan,Gary Galluzzo,Patricia Morris,and Nancy Watson.The Rise and Stall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Teacher Education,1998.转引自:Joseph W.Newman.America's Teachers: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4th ed.Boston,MA:Allyn and Bacon.2002.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