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意义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自我学习、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将人文文化的优秀成果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学识和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教师人文素养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是什么知识,却是在知识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在语言、文学、哲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的综合。

人文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表现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提高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以及创设良好学校文化的需要。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影响教师人文素养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应试教育的束缚;主观因素主要是教师自身疏于学习、知识面狭窄、读书的功利性太强等。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努力。

1.加强历史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辨证吸收传统文化

历史与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历史与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两一方面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另外,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人类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2.多读古今中外典籍,加强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西方文学流派众多,文学典籍丰富,对人文思想有新的阐释角度。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3.提升艺术鉴赏修养

艺术是人文的外在表现。博学多才且有一定艺术鉴赏修养的教师,一般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会自然而然地外溢为才情、**、灵气和创造性,展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

4.形成儒雅气质和高尚人格

基于丰富人文知识的积淀,教师应谈吐儒雅、兴趣广泛、行为习惯中庸和缓。教师优雅的审美品位体现在仪表、言谈和举止上,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选用、课堂秩序的维持上。教师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儒雅气质和高尚人格,并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知识链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2014年4月1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纲要》要求要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资料来源:教育部官网)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人文素养是人类运用感性思维探求精神世界的结果,包含了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学科。因此,以下从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素养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历史与传统文化蕴含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了解中外历史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精忠报国”“轻利忘义”“舍生取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撑。

教师把历史与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稳定的精神和人格,并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这就是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1.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历史悠久,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 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 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 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 200年。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其中,汉族王朝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等。少数民族王朝有北魏、辽、元、清等。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长期领先世界,其经济、文化、科技实力举世瞩目。同时,中原王朝不断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互动、贸易、征战、融合而逐渐形成中华民族。

2.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天文历法

①四象:汉族人民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星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四象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

②五更:汉族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一更夜从黄昏始(19-21点):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定昏人不静(21-23点):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三更(23-次日凌晨1点):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

四更(1-3点):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五更(3-5点):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③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此外,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四时的划分。

(2)传统的科技文化

①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②《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

③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3)传统艺术

了解书法、“书圣”“楷书四大家”“文房四宝”“岁寒三友”以及花中“四君子”、京剧、武术等相关知识。

此外,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相关知识;古代称谓(年龄称谓、别称、讳称)、传统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

3.世界历史文化知识

(1)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 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南方古猿区别于猿类,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②能人阶段。公元前200—前175万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③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4)智人阶段。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

(2)古代史

①了解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了解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玛雅文明。

②了解世界古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如:特洛伊战争、马拉松之战、奥林匹克赛会等。

(3)近现代史

了解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的历史事件及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主要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圈地运动、启蒙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日本“明治维新”、巴黎公社、苏伊士运河、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的建立、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越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二)教师的文学素养

1.教师文学素养概述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素养相对于“文化素养”更具有具体性,一般情况下是指在文学领域,如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1)外国文学

①古典文学

a.古希腊罗马文学:寓言《伊索寓言》具有很高的哲理性。

b.中世纪文学:最为著名的是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但丁创作的《神曲》。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神曲》是但丁在被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他呕心沥血、历经十四年之久的忧愤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c.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

莎士比亚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主要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的作品情节生动丰富、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语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d.启蒙文学:18世纪的启蒙文学,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民族文学。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青年时期的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向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开挑战。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出代表作。它与《荷马史诗》《神曲》等齐名,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史诗性的巨著。

约翰·克里斯托弗·席勒(1759—1805),18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其代表作有《阴谋与爱情》《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等。

②近代文学

a.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西方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有拜伦、雪莱、雨果、缪塞、大仲马、小仲马、莱蒙托夫、裴多菲等。

拜伦(1788—1824),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通过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反动封建势力。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雀》《西风颂》等,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广为流传。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和领袖。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了浪漫主义的旗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其主要作品有《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亚历山大·大仲马(1802—1870),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基度山伯爵》《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的代表作品。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的儿子。其代表作《茶花女》其他主要作品有《私生子》《金钱问题》《**的父亲》《半上流社会》《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其主要作品有诗歌《致恰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茨冈人》等。农民题材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浪漫主义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叙事诗《使徒》《自由与爱情》。《自由与爱情》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梅里美、福楼拜和司汤达等。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等为代表。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写了维多利维时代的精神。重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荒凉山庄》等。《大卫·科波菲尔》是自传体小说。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其代表作《简·爱》,描写了一个谦谨、坚强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简·爱的形象,在英国文学妇女画廊中独树一帜。

爱米莉·勃朗特(1818—1848),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30年便离开了人间。但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与《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小妹妹安妮·勃朗特(1820—1849)——《爱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号称“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国19世纪文坛上焕发异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人物有: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人。

果戈理(1809—1852),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果戈理还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1836年创作的讽刺喜剧《钦差大人》,1842年发表的代表作《死魂灵》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

契诃夫(1860—1904),他以擅长剧作短篇小说著称。其主要作品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脖子上的安娜》《套中人》《樱桃园》等。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俄国文坛活动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马克·吐温、欧·亨利、斯陀夫人等是其代表作家。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作家。其主要作品有《竞选州长》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等。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生著有300多篇小说。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均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

③现代文学

a.无产阶级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的出现与发展是19世纪后半期文学史上具有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的文学现象。欧仁·鲍狄埃和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b.现实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如阿·托尔斯泰(1883—1945),著名俄国作家,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

英法文学:英国20世纪前期的主要作家及作品有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等。法国在20世纪开创了长篇小说新题材,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进一步深化。罗曼·罗兰(1866—1944)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其中最成功的作品。

德语国家文学:如雷马克(1898—1970),德国著名作家,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祸害有着惨痛的切身感受,他的作品大都描写德国人民在两次战争中所经历的厄运。他1929年发表的早期小说《西线无战事》是有世界影响的优秀的反战小说。

美国文学:如海明威(1899—1961),现代美国著名作家,对现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出现,作品反映了强烈的反战倾向和对未来的迷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等。

c.现代主义文学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法国诗人瓦莱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1865—1939)的《驶向拜占庭》;美国作家庞德(1885—1972)的《地铁车站》等;奥地利现代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的《变形记》《城堡》;英国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和《到灯塔去》;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南方文学”代表福克纳的《喧哗与**》。

d.存在主义文学

20世纪下半期,存在主义文学开始兴起。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和梅勒。

e.“黑色幽默”文学

20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黑色幽默”。它是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1923—1999)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以荒诞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一个充满自私、贪婪、虚伪、欺骗、专横、残忍、**和疯狂的现实生活。

f.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个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1927—2014)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2)中国文学

①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著

a.诗歌

诗经(《关雎》和《七月》):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篇目有《关雎》和《七月》。

《楚辞》(屈原与《离骚》):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代表诗人为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前278),他既是一个历史政治人物,也是一个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其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离骚》。

乐府诗(《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短歌行》《蒿里行》)。

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和《饮酒》)。

唐诗(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

宋词(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初唐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采用长短句的形式配乐歌唱。因为这种诗歌形式是配乐歌唱的,因而也称为“曲子词”。至宋成为一种引领风气的诗歌创作形式。

元曲:中国的诗歌到宋风气变为词领**,至元又变为“曲”。元曲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睢景臣等。关汉卿有《四块玉·别情》,马致远有《天净沙·秋思》,张养浩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有《哨遍·高祖还乡》。

b.戏曲

古代希腊已有戏剧。中国戏剧则在元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大量戏曲作家。戏曲文学在元称为“杂剧”,有固定的格式,所谓“四折一本”;到明清戏曲形式多样,既有北杂剧,也有由南戏演化而来的“传奇”。

主要戏曲作品:

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生卒年代不详,他的作品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即《西厢记》)和《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关汉卿和《窦娥冤》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传世的作品有《感天动地窦娥冤》(即窦娥冤)和《赵盼儿风月救红尘》《望江亭中秋切浍旦》《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汤显祖和《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杰出的戏曲作家。《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孔尚任和《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曲作家,他创作的《桃花扇》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文学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c.中国古代散文: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包括了除诗歌、戏曲、小说以外的一切文学性的作品,甚至包括了骈文和辞赋。人们用散行的文字,写景状物,记事抒情,因而散文是创作数量非常庞大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国古代的散文作品,包括先秦诸子散文、汉代辞赋、六朝骈文、唐宋古文和史传散文等。这里主要介绍唐宋古文和史传散文。

唐宋古文:古文,又称“古体文”,是同骈文相对的文体。六朝以后,骈文盛行,讲求声律等,对思想表达有所束缚。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改革当时文风,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并称其为“古文”。古文,即先秦传统的散文。由此而产生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史传散文:以文纪史,就有了专门的一类文章。历史是人演绎的,写史的文章的文学性也就产生了。史传散文作品丰富,《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及其他史书都可列于其中。但开历史先河,并最具有文学欣赏价值的当属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d.中国古代小说

小说这个概念从古到今都在发生变化。从今天的文学分类来看,它是一种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情节叙述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小说,一般认为从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开始,经唐宋传奇,到宋元话本,最后在明清成为引领中国文学风气的样式。明代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明代四大奇书”。

明代的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以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为代表。

清代的长篇小说作品多,涉及面也广,著名的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及历史演义小说等。清代的短篇小说有《聊斋志异》等。

②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著

开启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革命发生在20世纪的“五四”前后,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研究者以1917年《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新文学的开端。

从此中国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a.中国现代诗歌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中,诗歌是文学革命的一个突破口。胡适是诗歌革命的重要倡导者,提出“诗体解放”,以白话诗代替文言诗。胡适首先发表新诗尝试之作,新诗由此蓬勃兴起。

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

郭沫若(1892—1978),新诗兴起时的重要诗人。他的重要作品有《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炉中煤》。1921年,他的《女神》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徐志摩(1897—1931),一生有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31)、《猛虎集》(1931)、《云游》(1932)。他的诗风轻盈,代表作《再别康桥》给人以清风拂面的感觉。

其他重要诗人有:闻一多、艾青等。

b.中国现代小说

现代小说的发展,是文学革命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鲁迅是公认的旗手。小说革命的表现,也在运用白话文和表现新的思想、新的生活内容。

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此后他出版了两本重要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小说创作方面成果丰硕。长篇小说代表作是《子夜》。他的短篇小说也颇有影响,如《林家铺子》《春蚕》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巴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深远地影响过一代青年。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或以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还有很多,如叶圣陶、许地山、丁玲等。

c.中国现代散文

文学革命中,散文的创作是十分丰硕的,有成就的作家也很多。鲁迅也是散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杂文尤其富有成就。

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有: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散文作家。其散文面向人生,意味深厚,如散文《背影》,也有水光秀色的散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其散文充满童心。代表作有《寄小读者》。

d.中国现代戏剧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将现代话剧形式比较完整地搬上舞台的是一群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息霜(李叔同)等1906年冬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演出外国的话剧,如《茶花女》等。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戏剧发展起来了,中国现代戏剧是直接在外国戏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此中国的戏剧形式,从传统戏曲一变而为话剧。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戏剧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戏剧代表作家有洪深、田汉、曹禺等。

田汉(1898—1968),被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戏剧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名优之死》《南归》。《名优之死》反映了那个时代艺人的悲惨遭遇,《南归》则写浪迹天涯的流浪者。抗战以后他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改造,改编或创作了《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风云儿女》《武则天》《武松》等。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他对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北京人》,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作品。

(三)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1.艺术鉴赏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2)特征

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

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2.艺术鉴赏的意义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3.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4.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需要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它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教育者要想将艺术鉴赏的这种规律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充分揣摩作品内涵

对艺术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表象,而是要从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作品、感受艺术家、感受作品的内涵。进而达到欣赏者和艺术家、个人审美经验和普遍经验的交融,甚至于使欣赏者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这才是欣赏的真正含义。

(2)引导受教育者参与

艺术鉴赏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活动需要主体的直接参与。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为受教育者提供指导

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理性知识的引导。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在欣赏中把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相结合,才能知道他是美的,更能了解他为什么是美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将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给学生。要在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教学中逐步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都是不同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其指导下,通过与别人交流感受,然后在理性知识的指导下使学生个体感受与艺术家创造达到基本统一的境界。尽量保持一点学生个体的一些感受,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有益的。

(4)自主探究,实现教育功能

艺术具有教育作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审美客体的形象、情节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尤其是一些有感染力的细节需要深入挖掘,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再加以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心境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独立完成由感知到共鸣的飞跃,需要教师帮助引发联想、想象,使情感体验得到强化进而达到情感共鸣。对于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体验空间,否则将影响学生的体验过程。当然艺术的教育功能同道德教育迥然不同,更不是灌输某种思想的宣传工具。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化“善”为“美”,使艺术教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种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审美体验进而净化心灵。达到人格的完善。艺术鉴赏教育同时也具有娱乐功能,艺术的作用和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寓教于乐”来感染人,将艺术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通过艺术欣赏教育,陶冶和净化人的情感,来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人格的建构。

(1)绘画

①中国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其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天王送子图》;周昉《簪花仕女图》。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属山东)人。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为官清正,性格旷达。有“狂”“怪”之誉,为“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觯、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之一。书画皆善,画中以兰竹之作最负盛名。其作品有《兰竹荆石图》轴等。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兰亭,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寄园、寄萍、寄萍堂主人、老萍、萍翁、寄幻仙奴等。湖南湘潭人,擅绘画、篆刻和书法,也攻诗词。绘画以花鸟见长。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20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有《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

张大千,法号大千,四川内江人,从小即在母亲指导下学习花鸟画与书法。在技法上以泼彩、泼墨相结合的手段,为中国画的用色、用墨开辟了新途径。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代表作有《振衣千仞冈》《来人吴中三隐》《石涛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等。

徐悲鸿,1895年出生,江苏宜兴屺亭镇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有《八骏图》《愚公移山》等。

傅抱石,江西新余人,原名傅瑞麟,因喜爱清初石涛的画,自号“抱石斋主人”,后遂改名为傅抱石。后得徐悲鸿赏识,赴日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其作品有《潇潇暮雨》等。

②外国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2)文字和书法

①商朝

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用于王室和贵族的占卜活动。我国已出土甲骨15万片,共发现甲骨文4 500余字,目前仅破译了1 500多字。

②西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腹内铸有铭文499字,是目前已发现的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③秦朝

标准字体是小篆,民间流行更简化的隶书。

④东汉

隶书是汉朝主要字体,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张芝是东汉著名的草书大家,被后人称为“草书之祖”。

⑤曹魏

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⑥东晋

“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⑦唐代

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中晚唐: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冯宿碑》《李晟碑》;张旭和怀素和尚被誉为“草圣”。

⑧宋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赵佶也是位杰出的书法家,以“瘦金体”著称。

⑨元代

2009年,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双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手工艺

中国古代手工艺技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瓷器、玉器、纺织品等方面。

①青铜器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汉代以后逐渐没落,工艺失传。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周原、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国宝。

②陶瓷器

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 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 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 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 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 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唐代“南青北白唐三彩”:“南青”指越窑的青瓷,“北白”指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指洛阳出土的彩陶俑。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景德镇瓷器:发达于元代,在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③玉器

距今8 000年的红山文化辽宁查海遗址出土大量玉佩、玉饰。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型C型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距今5 500年—4 300年的浙江良渚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玉器,包括玉琮、玉钺等。经科学家勘别,良渚玉器所用玉为新疆和田玉。而在四川三星堆古蜀国遗址,发掘出土了良渚的玉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中国东西部已经有了经贸交流。

现存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出土于具有5 000多年历史的良渚遗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仅49克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中国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粤绣。南京云锦、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4)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木结构建筑为主,在造型上,人字屋顶和飞檐斗拱体现了最典型的东方风格。保留至今的杰出古代建筑典范如下。

①皇家建筑: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

②帝王陵寝: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乾陵。

③明清皇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④宗教建筑:嵩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五台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

⑤防御工事:长城、藏羌碉楼。

⑥最为古老的木建筑:唐朝仅存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古刹佛光寺和南禅寺;千年木塔——山西应县木塔(辽代);古老的砖石建筑: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大理崇圣寺三塔、开封铁塔。

(5)中国音乐

中国的音乐文化底蕴厚重,不同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能够体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国历代著名音乐家主要有:

①伯牙,古代传说人物,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相传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他的作品。

②师旷,春秋时代晋国音乐家,相传《阳春》《白雪》《玄默》是他的作品。

③王玉峰,清末民间盲艺人,创“三弦弹戏”,以能在弦上模仿谭鑫培、龚云甫等京剧名演员唱腔知名。

④华彦钧,现代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所作《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二胡曲最为曼妙。

⑤聂耳,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奠基者,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三十余首歌曲及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⑥冼星海,现代作曲家、人民音乐家。作品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歌曲有《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

⑦张曙,现代作曲家,作品有《保卫国土》《洪波曲》等二百余首。

⑧麦新,现代作曲家,其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6)中国戏曲

①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昆曲

③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广大江南地区,以及一些北方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④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河南梆子戏。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⑤粤剧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1522—1566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为一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⑥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⑦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评剧在表演上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7)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等片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半小时。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20世纪30年代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是《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鲁迅著,夏衍改编,桑弧导演),北京电视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传》,编剧李准,导演沈浮,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术师的奇遇》,编剧:王栋、陈恭敏、桑弧,导演桑弧,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徐进、桑弧,导演桑弧,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云官、王炼编剧,谢晋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杨范、陈涓翻译,周彦译制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译制。

中国与外国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公司合摄的《风筝》,导演王家乙、罗歇·比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