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师文化素养概述
一、教师文化素养的含义
(一)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文化”包括“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人文文化是人类感性思维探求精神世界的结果,包含了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学科。科学文化则是人类理性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世界规律的所有成绩。当然也可细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它们又可以派分出经济学、天文学、地质学、电子学、行为学、心理学等。许许多多的学科相互依存,有些如管理学、社会学等新的学科甚至处于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之间,界限模糊。
(二)素养
“素养”一词,从词素构成上看,应由“素质”和“修养”构成。“素质”一词原本的含义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主要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但是后来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含义已有了很大的拓展,由原来的“遗传素质”“禀赋”扩大为经后天努力形成的“基本品质”。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修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素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涵养”。具体地说,“素养”就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三)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只修不养,是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只养不修,则是热衷于主观臆想的狂人。
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思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形成相应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这就是对“文化素养”的追求。
(四)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是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职业行为过程中不断汲取各种文化知识的营养,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教师精神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教师的精神信念、价值取向、学术风范和职业道德。它调节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推动教师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完善和优化职业行为,促使教师向理想的职业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努力。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基本保障
概括起来教育的功能分为四个方面: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般说来,是指教育要为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
教育政治功能的具体表现:(1)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进程。(2)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或社会活动方式,对社会现实的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此外,教育还有宣传本国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般说来,是指教育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制约和促进作用。
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1)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2)为经济发展的各部门,提供一支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和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3)帮助人们形成各种新的观念、态度、行为和习惯,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生产的节奏与变化。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在整个文化现象中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既构成了文化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教育几乎与文化内的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的联系。
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传递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功能 ,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文化的精华传给年青一代,使社会得以生存和延续,个人得以成长和发展。(2)选择文化的功能:人类文化本身是一个浩大无比的宝库。究竟哪些影响是好的、积极的,哪些影响是劣的、消极的,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的选择。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文化进行精心选择、比较,以使青年一代掌握人类文化的精华。(3)教育具有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的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社会生产和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要求教育的科技功能相应地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取得重大突破而出现飞跃发展时,对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深刻。
教育科技功能的具体表现:(1)培养科技人才的功能;(2)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功能;(3)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4)进行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那么正所谓“教人者先教己”,教师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就必须具备多种文化素养。
(二)实现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课程综合化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综合化是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下,各知识门类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每门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在综合课程的实施中,其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和领域,仅靠教师单科的知识显然是无法完成的,这就更需要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2.教师即研究者
新课程提倡“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教师有意识地涉猎一些哲学、文学、历史、法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开阔学术视野,借鉴思维方法,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开拓新的思维空间,使思维更具有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并转化为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术水平。
因此,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既是实施综合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需要。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1.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提高。
教师的素质提高问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要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教师为人师表,另一方面又需要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有它的传承作用,先进文化的代表作用,科学技术教育的作用,同时教师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素质的变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对象。“育人者,必先受教育”,一个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尤其是具有较高教育文化素养的教师,能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的地位;能从新生一代文化培养的高度,自觉认识自身工作的必要性;能对自身工作怀有强烈而持久的热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总是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之上。
2.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的本质和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最终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一名教师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文化素养高的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文化素养高的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和思想境界,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使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文化素养高的教师其文雅的举止、大方的神态、优美的谈吐,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做到愉快地学习。
教学本身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高水平的教学应当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既要娴熟地掌握教学方法,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如若教师知识面广,教研水平高,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取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还可以给人以人文方面的启迪、美的享受,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去。
三、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文化素养现状及原因
1.教师文化素质现状
当前教师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对教师文化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贫乏人文精神;文化底蕴不厚,视野不宽;追求科学精神的热情不高;对增强课程审美情趣的意识淡薄;教育方式单一,育人乏术。
2.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当前社会变革剧烈,各种思想意激烈交锋、碰撞。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冲击着教育行业,部分知识分子选择了沉默、妥协,甚至是随波逐流,工作热情减退。
(2)学校因素
主要体现为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教学质量;环境上人文氛围不浓,人文关怀淡薄;手段上管理模式不当,考核机制不健全。
(3)教师个人因素
主要体现为个人认识不足,或盲目自信;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创新意识不强,不能与时俱进。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自身
(1)转变理念
积极学习国家素质教育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文化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2)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改变知识结构
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事业赋予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文化素养的缺失必然导致思想的僵化,教育内容、形式、手段等的落后。特别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发展和教育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大大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大大加快,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内、外部条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而提升文化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中外人文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知识结构单一匮乏的状况。
(3)文化知识转变为稳定的素养
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不代表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要把文化知识的精髓转化为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形成相应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贯彻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2.学校
(1)积极传承文化理念,营造人文环境
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并将其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中。积极采取措施,激励和促使广大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建立健全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
以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素质为导向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健全师生评价和考核制度,不要只以分数定优劣。
3.社会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他的思想和观念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因此,社会各界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文化媒体等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宣传文化知识、支持文化教育。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