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中国人
似乎中国人都在焦虑,每个人有每个人焦虑的原因。
最多的人为钱焦虑,工资上涨的速度如同乌龟,物价上涨的速度好比兔子;有钱人因为投资渠道少而焦虑。婚姻中的人为情焦虑:有的人婚内婚外都是情,担心东窗事发;有的人试图追赶时代潮流去寻找更多的情和**,担心错过了机会;有的人担心自己的另一半瞬间蒸发,到不知道谁的怀抱中去了。刚毕业的学生为工作焦虑:经济不景气,企业裁员还来不及呢,没有兴趣去找新员工。
如果评选最焦虑的普通人群体,当选者只怕是“高考前的学生及其家长”。我认为很多考生,尤其是很多考生家长够得上焦虑症发作的标准。高考的时候,家长们要拦住考场附近的车——怕惊扰了考生。高考前,会有家长毒死池塘里的青蛙,怕影响孩子学习……平时,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让孩子看电视,一心一意让他们学习。学生们也是一切无暇旁顾,一心应试,只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焦虑的情绪下,什么素质教育都不可能实现。
每个人焦虑有每个人的原因,但是,中国人整体上这样焦虑,还有整体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发现,焦虑这种情绪很容易在目标上转向,也就是说,我本来是因为这个事情焦虑,但是不知怎么,就变成对另一个事情焦虑了。比如,对孩子高考很焦虑的母亲,也许真正让她焦虑的事情,是老公有外遇。但是,她不敢面对老公外遇的事情,于是焦虑就转了向,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焦虑。假如她本来对孩子高考有五十分的焦虑,对老公外遇有七十分的焦虑,现在她对孩子高考,就有了一百二十分的焦虑。
中国人的焦虑,各自有各自的原因,但是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整体的焦虑原因,由于这个原因引起的焦虑,会叠加到每个人具体的焦虑上,所以中国人整体上才这样焦虑。
这个焦虑,就是“民族落后”的焦虑。
晚清之前,中国人是没有这个焦虑的。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是东亚文明圈的绝对领先者,即使有时候军力不领先,但是文化绝对是领先的。因此,中国人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比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再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当然只要是人必定会有焦虑的事情,但是,中国人没有为“我们的文化落后”而焦虑,因为上到士大夫,下到贩夫走卒,都知道我们中华上国是礼仪之邦,圣人教化的地方,文化是领先的。
但晚清不一样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势不可当地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只是船坚炮利也罢了,我们越来越发现,西方的文化也非常强大,它们似乎全面超越了中国。在这种局势下,中国人非常焦虑。不论是洋务派,还是革命派,所有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救亡”的焦躁。这是自中国近代一直弥漫着的焦虑的开始。
有些人依旧相信中国文化的价值,他们会焦虑如何保护这个文化,因为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失败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这个文化的价值了。这就是所谓国粹派。有些人干脆想全盘放弃中国文化,全面学习更先进的西方文化,但是他们或早或晚会发现,这样的话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根,而让自己变成西方人是不可能的。同时让所有人都焦虑的是,中国会不会亡国,中国人会不会成为亡国奴。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事件,实际上都和这个焦虑有关。
比如戊戌变法中,在短短一百天左右,竟然下达了超过百条大改革的指令。这种高速度的政治改革完全没有顾及社会的承受力,难怪以失败告终。当时有人劝告康有为,说应当先从文化的改进开始,缓缓推进,但是康有为说来不及了,国家快亡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历史学家回头看那段历史,会感叹“欲速则不达”正是那时的写照。急匆匆变法,结果失败,结果国家分裂,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等,导致了多少原地打转。焦虑,让中国人慌慌张张地跑得很快,最后却没有跑出多远。
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和这个焦虑有关。这个运动的骨干是出国留学回来的,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他们大多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有问题的,因此希望改造文化,而改造的范本当然是如日中天的西方文化。全盘西化的主张,也是这个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是要“打倒孔家店”,要打倒“封建礼教”,甚至连中医都有很多人要废除,有人甚至主张连中国文字都改成拼音文字——你可以试着把我这篇文章写成拼音,看看别人是不是能阅读。你就会知道这个主张有多么荒谬。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
当然,学习西方没有错,民主与科学也都是好东西。但是,新文化运动中,这种学习有点儿极端。为什么会有点儿极端呢?可能正是因为焦虑。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民族骨子里的一些东西,是不可能说丢弃就丢弃的。这些东西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潜意识,或者说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中。一个民族也需要这个民族原本的文化认同,作为他们心理上的归属、他们的根。如果中国人轻视自己文化的根,试图去全面归依别的文化,他们心理上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从而更加焦虑。而其他文化,也不可能像对待本族人一样完全容纳外族的归依者。这就好比一个寄人篱下的别人家的孩子,不可能像这个家里的亲生孩子一样安心。因此,新文化运动不仅不能消除中国人的焦虑,反而让中国人更加焦虑了。
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实际上也和中国人的这个焦虑有关。正是因为不甘心落后的急迫感和强烈的焦虑,当时的领导者提出“15年超英赶美”的口号。为了尽快摆脱落后局面,政府才要搞一个“大跃进”的运动。全国人民几乎不眠不休,努力大炼钢铁,力争多产粮食,之后又发生了三年多的严重饥荒,我们和英美之间的距离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急剧加大。
“大跃进”时期的报纸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我们依旧还是在“发展中”而没有达到“发达”。焦虑,在这个时期体现在经济上。没有足够的钱,是我们最大的焦虑。因此从上到下,努力挣钱。我们以为有了钱就不再落后了。焦虑中,人总是目光短浅。
在这样焦虑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弥漫于全中国的,以及持续了超过一百年的焦虑,于是每个人会把这个焦虑叠加到自己生活中的焦虑事件上,于是,就有了一国焦虑的中国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焦虑容易让人得过且过,因此,有一点焦虑也并不是坏事。但是过度的焦虑,会使人慌乱紧张、行为失措,很容易犯错误。回顾一百多年的中国,我们正因为犯过太多的错误,才使得民族复兴格外艰辛。中国人,真的需要治疗一下自己的焦虑了。我们落后了不假,但我们可以不慌乱,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地、按部就班地、一点一滴地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经济建设,一点点地进步。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不止步不前,没有严重动乱,我们的中国,总会有光明的未来。
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在什么事情上,我们少一分焦虑,中国整体的“焦虑的场”就会少一分。我们每一个人能有一天不焦虑,从容不迫地工作、生活,我们中国整体就能多一点点的祥和气氛和一点点的进步。不焦虑,也是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