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境性特征

表2-1 教师关于合作学习的情境性影响因素可能会提出的问题[13]

续表

表2-1呈现了老师对于合作学习通常会讨论或问及的关于情境性特征的种种问题。这里所列出的问题大多是与已经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师密切相关的,但是,对于合作学习的初学者而言,会经常随需要而改变。更重要的一点是:影响合作学习实施的这些情境性因素并不是分阶段产生的,而是以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方式互相作用于对方,这是因为合作学习的这些情境性影响因素本身就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理解一个教学事件发生或存在时,就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背景因素。

教师应该意识到:合作学习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不同的理论会有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及不同的目标。教师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模式,还要掌握倡导者所提出的理论及其目标,这些理论与目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是实施合作学习方法的基础。教师与合作学习倡导者目标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对合作学习理论与目标的理解——这是支撑合作学习方法的基础——可以指导教师具体地使用合作学习。如果一个教师能够与合作学习特定模式的开发达成共识,并理解其相应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目标,那么,他就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更坚决地做出调整,以满足自己在特定的教学背景因素下使用合作学习的需要;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与开发者对于特定的合作学习方式所倡导的价值目标达成共识,甚至与其发生冲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使合作学习能够成功地发挥它作用的这一基本任务就很难得以实现。此外,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之间的目标差异也是另外一个重要且必须要考虑到的情境因素。两者之间若没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将会导致实际需要与预期作用之间的冲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也因此产生。

对于合作学习来说,其目标就是指合作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所存在的“意义”。合作学习对于教师意味着什么以及他们怎样向学生传达这种意义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过程的实施与其所能起到的结果与功效。例如,张老师在刚开始使用合作学习时,仅把它理解为动机因素(激励学生学习的工具),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他把合作学习可能的作用理解为:使复杂的学习更简易(帮助学生更方便地学习)。随着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的改变,学生在张老师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的合作学习体验。学校层面的背景性影响因素,如学校文化、时间限制、学校课程表以及课程之间的相互妨碍等,也会影响到教师怎样使用合作学习。例如,Ferguson,Forte,Regon等人在他们最近的相关研究中就表明了学校层面上的背景性影响因素,他们认为:如果教师拥有一个完整的、可用的课程体系,并且学校拥有一个具有批评性建议的专家团,合作学习就能取得最大化的成功。尽管这些特征是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一个持续性因素,但是当我们把这些特征归咎为情境性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是怎样影响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时候,就可能为带来我们所期望的变化提供有效的策略。

除了上述对教师的影响以外,情境性影响因素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使用也会产生影响。

首先,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的背景性因素,不论教师是否使用合作学习。目前,有一个广泛的提法是:“教是为了理解”(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合作学习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只有当教师布置给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需要获得理解时,合作学习才能称为“为了理解的教学”。任务的特征也与学生的互动与学习息息相关,例如,在刘老师的英语课上,只有在学习任务是发散的、难度适中的时候,更复杂、更有意义的互动才能在学生之中发生。如果学习任务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在小组中讨论就能获得答案;如果学习任务过于困难,学生们也会因讨论无成效而放弃互动,自己单独学习。答题卡、书或其他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工具”结构与内容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时,小组所需的工具的数量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结果。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结构也是影响学生之间互动的因素之一。通过对张老师课堂的分析表明:他所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们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学习机会。

其次,教师怎样在他们的课堂上理解合作学习以及学习任务也可以影响到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例如,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就把合作学习理解成“完成学习卡片上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把合作学习看作为“获得胜利的游戏”;同时,学生之间的社会技能也能够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学习。通过观察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教师们可以明确学生们在交往互动方面需要提高的社会技能。例如,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在解决困难问题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而使他们获益匪浅。同时,当合作学习在学校范围内实施时,教师应该以各个班级为基础协调课程的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技能的发展。此外,文化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一个竞争性气氛弥漫的文化背景下,学生就很难去学习合作,并且更容易回到竞争性的行为中去。

总之,为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指导者、校长与教师都需要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情境性因予以明确的、持续的关注,并且还要去拓展所探讨的这些情境性因素。

[1] David W.Johnson,Roger,T.John & Mary Beth Stanne.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A Meta-Analysis[EB/OL].http://www.cooperaton.org/pages/cl-methods.html.

[2] Deering P.D.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 Multiethnic Working Class Middle School .New York: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olorado,Boulder.1992.

[3] Sharan S.,Kussal P.,& Bejarano Y.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Research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NJ:Lawrence Erlbaum Press.1984.

[4] Cole M.& Griffin P.Contextual Factors in Education.Madeson:Wisconsin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 .New York:University of Wisconsi-Madison Press.1987.

[5] Vygotsky L.S.The Genesis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In J.V.Wertsch(Ed.).The Concept of Activity in Soviet Psyc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1.

[6] Jacob E.Context and Cognition: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Innovators and Anthropologists.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1997,28(1).pp.1-19.

[7] Jacob,Evelyn.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ntext:An educational innovational in everyday classroom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

[8] Forman,E.A & Cazden,C.Exploring Vygotskian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The Cognitive Value of Peer Internaton.In J.V.Wertsch(Ed.).Cultur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Vygotskian Perspectiv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p.323-347.

[9] Jacob,Evelyn.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ntext:A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Everyday Classroom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

[10] Tharp,R.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contex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form.In E.A.Forman,N.Mincik,& C.A.Stone (Eds.).Contexts For Learning:Socio-cultural Dynamic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281

[11] Caldron,M.Educational for language and discours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wo-way bilingual program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1996,4.p.8

[12] Johnson,D.W,Johnson,R.T.& Holubec,E.J.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ve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4a.

[13] Jacob,Evelyn.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ntext:A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Everyday Classroom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