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拓天:向“文明史”进发
1997年,上海在全市范围对超过60%的在职历史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对现行历史教科书的看法。结果颇有些让人意外。编写组最费心力,也曾颇受好评的高一历史教材成为全部现行教科书中受一线教师评价最低的一本,满意率只有50.9%。具体来说,教师们对教材最满意的方面是思想性,但认为教材在适应时代潮流、培养未来人才方面很显不足。
从此考量,作为“读本”,长于史学的“一期课改”教材或许使不甘于停滞的教师们感到不足,而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出对新教材的编写“要集中地体现符合时代潮流的历史观”[2]。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主编的新教材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问世的。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与“一期课改”时一样,也是高一教材。
高一教材在2003年暑假后在部分试点学校投入使用。教材一推出,便引起一片哗然。一般教师都虽已对新教材“改弦更张”有了心理准备,但对变动幅度之大仍感到很出乎意料。
这套新教材完全打破一般教师所熟悉的通史体例,教材从文明的定义开始,再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物质生活元素娓娓道来,而后介绍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具体目录见下表:
正像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3]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新教材将史学的观察视野下移,彻底地抛弃了以政治史为单一维度的历史叙事模式,力求多角度和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
从学科体系上来说,这个体系结构距离当时一般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体系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教材的设计框架有些部分显然取材于布罗代尔的《15—18世纪:从物质文明到资本主义》,关于文明定义部分则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无论是布罗代尔的著作还是文化人类学,都不为一般历史系学生所熟悉。新教材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新课改新教材的形势,市教研室组织了多次全市规模的历史教师公开课、集体教研课。一批青年教师以此为契机在全市历史教学界登台亮相,承担起了教学改革排头军的任务。邹玉峰、姚军、姚虹、彭禹等新生代教师多次承担历史课公开教学。教学界的前辈在此过程中则当仁不让,肩负起了指导工作,甚至亲自上阵冲锋在前。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历史特级教师周靖先生的带领下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4];晋元高级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先生则更在2004年到2006年多次进行不同范围的公开教学[5]。
在历史教材的推广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对文明史逐渐有所认识,怎样从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这一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历史成了普遍关注的问题。到教材停止使用时,“言必称文明”已经成为一时的风气。
[1] 上海市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查组:《上海市现行中学历史教材调查》,载《历史教学问题》,2000(4)。
[2] 上海市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查组:《上海市现行中学历史教材调查》,载《历史教学问题》,2000(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版,7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陈明华、周靖:《华东师大二附中历史学科课程校本化初探——高一历史新教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载《历史教学问题》, 2004(5)。
[5] 公开发表的有:《掘井及泉 下自成蹊——高中新教材(上海)文明创新与传承中的“三次浪潮”》,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1); 《寄至味于淡逸 寓哲思于隽永——高一历史(第二学期,上海)第8课“宇宙探险”的设计、实施与反思》,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5); 《“战后两极争霸”一课的教学及联想》,载《历史教学·高校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