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海派”一说,由来甚早。沈从文以“海派”为“名士才情”加上“商业贩卖”[1],当时虽不无讽刺之意,但在我们看来,其中或许又蕴含着一层褒意。
以本书讨论的上海历史教学为例,“名士才情”可以理解为上海历史教师常有的专业自信与风格张扬。“商业贩卖”可以理解为上海历史教师的价值追求,即将历史的智识“贩卖”给学生。
实际上,这两者正是我们在翻检爬梳一份份访谈记录时所强烈感觉到的。即使是那些我们没能访谈到的历史教师,我们也能够从有关的文字记录以及他人的转述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例如:沈起炜介绍的曹雪松传奇,陆满堂模仿任霆上课“这一天,连盲人也看得到光明”的语调,吕登来演义张伯伦冒着生命危险制造慕尼黑阴谋的故事,等等。传奇里,见历史的曲折丰富;语调言辞里,是个性的张扬;小故事里,有历史的幽默与智慧。
可谓时势造英雄,一点也不假。民国时期,上海作为近代远东地区的第一大都会,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多元的开放体制吸引着一流的人才,在海纳百川中形成了上海历史教师所独有的个性与上海历史教学所特有的风气,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留下了一支弥足珍贵的教师队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历史教师的个性与才华得到进一步的释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发出了体现上海特色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此外,上海具有独立的高考命题权。这一切为上海积极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为上海历史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优越的机会。
历史舞台上的人们,顺时代之流而进,或主动,或被动,最后从不同方向都汇聚于历史教学这一方天地:沈起炜为探索救国之路而学习历史;曹雪松在基础教育大幅扩编中从影业走入教坛;陆满堂因为行政安排专攻历史教学法;凤光宇从抡大锤的工人成长为著名历史特级教师……他们又像江河中跃出水面的鱼,不惮于展露身姿:沈起炜主持中学历史教师培训多年,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享誉十余载;曹雪松的故事到今天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陆满堂大力推进上海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有开山之功;凤光宇主持的名师基地,门生弟子遍及沪上……
基于此考虑,我们在编写本书时,将写作主题聚焦在“人与时代”上。在这一主题下,本书分三编:“历史”“人物”与“案例”。
“历史”编起自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分教学、教材、考试三章。
第一章以沈起炜和陆满堂两位先生的访谈为底稿,辅之以其他书面资料、零星访谈及个人经历见闻,尽力勾勒出人与时代的关联。
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写教材与考试。众所周知,教材与考试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在本部分,我们用了较多笔墨来写教材和考试的设计者,从中或许可以看出环境与教师之间互相支持的关系。
“人物”编里,我们原先计划要多写一些教师,但是限于篇幅和写作时间,同时也希望尽量避免与已发表的内容撞车,最后我们只选择了三位特级教师,即先后于1996年、2002年、2011年获评特级教师的钱君端、凤光宇、朱志浩三位先生,来代表“海派历史教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案例”编共七个,前三个选取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21世纪初三位沪上名家的代表作,后四个选取的是四位青年历史教师的作品。前后比较、联系,或许可以看到“海派历史教学”在课堂中的传承与发展。
写作本书的目的,不在于炫耀上海历史教学的成就,而在于更好地继往开来。正因为此,我们愿花一些时间来叙写“海派历史教学”,留下一份“不完全”的记录。当我们聆听前辈回忆的时候,当我们翻阅陈旧的教学杂志的时候,我们看到无数前辈如隐没在云间的高山,无数后继者如奔腾不息的大河,我们看到上海历史教育百年来的发展之路。虽能力有限,但我们仍希望通过努力,表达我们对于往者的敬意,对于行者的称颂,对于来者的期盼。
本书只是几位上海青年历史教师的见闻录,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大家对于上海历史教学有更近一步的了解。有心的读者,我们希望您在阅读的基础上,不妨更进一步,直接到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交流。
编者
[1] 沈从文:《论海派》,转引自倪文尖《论“海派”话语及其对上海的理解》,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