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推进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改革愈深入,难度就愈大,而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历史老师的史学素养与历史教学素养在处理一系列教学问题上的应对力显著不足。基于此考虑,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并设计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在史学素养和教学素养方面的专业发展方案。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第一辑将陆续出版。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课例,无不强烈地体现着史料教学的价值。要落实课程标准、要上一节有特色的历史课,如果不在史料选取、史料运用和史料解读上下功夫,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环节,而且史料教学理念运用得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从近年的高考命题改革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愈加明显,比重日益增大。如果命题人不能创设很好的史料情境,就难以命制一道好的试题。

基于这种认识,本书聚焦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介绍了国外史料教学的有关理念,剖析了史料教学中的种种误区,以期为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展史料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抽掉有价值的史料,或缺少有亮点的史料教学环节设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困境,历史教育这座大厦就会坍塌。既然史料教学蕴涵如此智慧,那么应如何践行这种理念?本书遴选了30个优秀案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的作者阵容强大。他们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陕西、安徽等课程改革先行地区,其中既有知名历史特级教师,又有历史教育与研究方面的青年学者。这些作者在史料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设计的案例体现了不同区域的教学风格,但都共同指向了“史料教学”这一理念。

本书的内容精益求精。本书并没有纠缠于艰涩的教育教学理论,而是用来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典型案例说话。这不仅是因为案例立足于坚实的大地,实用性强;更缘于案例中交织着融会贯通的教学智慧,兼具启发性。为使读者充分理解案例的精华,每个案例除完整叙述过程设计外,还提供了背景分析、史料运用解析、教学反思等。“背景分析”着重说明教学设计的原委和作者的基本设想;“史料运用解析”重在说明运用每段史料的目的与方法,以及史料的可信度与说服力;“教学反思”则超越经验谈理性认识,或提出其他的可能,以拓展读者思维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的“姊妹篇”,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阅读,收获将会更大。

《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

本书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历史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并尝试构建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历史课堂观察的方式,以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把脉和诊断。显而易见,本书最大的特色,是结合历史学科特色的视角开展课堂观察。

本书通过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典型历史教学案例,根据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力图给广大历史教师借鉴和反思。

本书还围绕课堂观察重点强调了如下论题: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开展大量阅读、主题研讨、开发观察表、课例打磨、教师团队合作研究等,可以有效促进历史教师的课堂研究能力,全面掌握进行长期性的主题式课堂观察方法与策略,实现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于广大历史教育本科生而言,本书是搭建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绝佳平台;对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本书是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入理解历史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参考用书。

《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

当我们走进课堂,课堂情境的复杂与混乱让人难以把握——问题丛生的常态课与光鲜照人的优质课让人看不懂课堂的真实面貌,手忙脚乱的年轻教师与娴熟自如的专家教师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带着书本上学来的理论、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的教师,常常被课堂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独特性”所围困,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似乎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方式亦似乎不可复制。但是,当我们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课堂的复杂与不确定时,又会被其丰富性所吸引。

正是出于对历史课堂的格外钟情,对课堂研究的执着热爱,本书作者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观察、研究了大量的中学历史课堂案例,力图把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新理论置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背景下来审视,并通过课例研究,将教师作为实践者的角色与研究者的角色结合起来,寻找历史课堂中被遗漏的信息,并从中分析教师的实践知识。

本书选择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十余个案例展示历史教师发现问题、框定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帮助读者认识从教学现象的发现到教学问题的归纳,再到研究主题的确定,是教师作为专业的实践者与课堂教学情境交互的过程,从而体会教师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的快乐与艰苦,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海派历史教学透析》

提起海派历史教学,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片段的了解,但是对于其来龙去脉及风格内涵,未必有清晰的认识。本书汇集上海老、中、青三代历史教学之代表人物,有回忆,有访谈,有成长案例,有教学实证。从历史而人物,由人物而流派,形式灵动多变,可作轻松的讲古故事,也值得人掩卷长思。编者采访了沈起炜、陆满堂、林丙义等前辈教师,钩沉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世纪60年的教学故事。本书第一次以众多案例集中地向读者呈现了作为海派历史教学代表的“孔派”教学的风貌,也是首次跨越了60年历史的对海派历史教学的回顾与总结。

《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

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低,这不仅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者忧心忡忡,而且新课程改革对这一顽疾似乎束手无策。许多人不禁追问:历史要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要教历史、学历史?应该持什么观念来教历史、学历史?面对这些“原点”似的问题,本书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中,精选了几十个教学案例,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给读者带来启迪与思考。比如:

1.在拓宽知识的领域、拓展观察的视角方面,本书选译了妇女史、移民史、体育史等内容主题。这些案例告诉读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英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一个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了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变迁;奥运会的赛场竟然体现了“冷战”的巨大能量;等等。

2.在训练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本书选译的案例包括:如何培养时序观念、如何对待与分析偏见、如何分析两幅画作等。这些案例告诉读者:时序能力是历史核心思维能力的基础,偏见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判断,不同的画作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诠释。

3.在课程资源与探究性学习方面,本书选译的案例包括:漫画中的大萧条、歌曲中的大萧条、电影中的大萧条、如何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怎样动手做历史等。这些案例旨在告诉读者:怎样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的现场,如何使学生成为“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我们相信,本书的每一个案例,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惊奇;甚至,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