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编
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化[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今天已是整整20年。如果有人要问,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成绩是什么,可能谁也说不周全。但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再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化。这种思想解放,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科学研究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于是在教育科学领域中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可以说,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多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参加到教育科研队伍中来,也从来没有这么多科研成果问世。这20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热情奔放的20年,也是反思探索的20年。
从“读书无用”到“科教兴国”
回想20年前,不仅教育事业被破坏殆尽,而且最可怕的是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那种认为世界是没有知识的人所创造的,“知识分子是精神贵族、是吸血鬼”,“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等奇谈怪论广为流行,“读书无用”成为一种时尚。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同时提出,要恢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这项措施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人们纷纷重新拿起书本,“读书无用论”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以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再一次激发了青年学习的热情。
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知识和人才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是立国之本。中国的穷,不在于资源的贫乏,而在于知识的贫困,人才的缺乏。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五大进而把“科教兴国”定为国策。
从“读书无用”到“科教兴国”,这就是20年来人们教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观念的转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还将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进一步显示出来。
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历次政治运动总是先从教育领域开始。虽然历次运动被淘汰下来的人,家庭出身不好的、不能进入党政部门工作的人都被安置到教育部门,但教育却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这看来是矛盾和不可思议的,但却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在我国历史上往往把知识分子视作犯上作乱的不安定因素,但历来君王又总是要利用一部分知识分子来帮助他们维持统治。这就是这种矛盾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列宁曾经讲过“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指的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的和非无产的阶层的影响”,并非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更非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也并不是制造知识分子斗知识分子现象,更不是像“四人帮”那样把教育作为他们进行反革命政治斗争的工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对于澄清人们对教育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起了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教育对于社会,不仅有政治的功能,还有经济的功能、文化的功能。在现阶段,我国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从而使教育走上了正确的轨道。这是思想解放的伟大成果,也是教育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教育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但是从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出发,就只强**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忽视或者反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把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斥之为“人本主义”思想,从而扼杀了教育的活动,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显然是错误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培养。
从封闭到开放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年代,是世界教育进入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可惜这时我们正在大闹“**”,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的变革一无所知。我个人就曾经闹出过极大的“笑话”。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十八届大会,我作为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讨论教育委员会的提案中发现工业发达国家提出“终身教育”的提案很多,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只提到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项目。什么叫“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界无人知晓,甚至认为既然“终身教育”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提出来的,无疑它是一种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在一次招待会上,一位澳大利亚的代表问我,中国如何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我告诉他,中国没有失业,中学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农村有广阔的天地。这样回答,立场不可谓不坚定,然而却不科学。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脸红,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回答。实际上,马克思在150年以前就论述过,“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又说,“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如何适应工业生产的不断变革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唯一的办法是学习,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在学校一次完成,而是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这与马克思在150年以前的预言是一致的,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不开放,我们不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没有学透彻,而是用一种小生产者的眼光去看待外界的事物,就闹出了这种“笑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开了眼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才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引进外国教材,吸收外国教材中的有益东西”,在外汇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中央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挤出10万美元从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日本等国家选购了大批教材,促进了我国课程和教材的现代化改革。
从封闭到开放,是一种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我国教育能够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任务。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在改革开放以前,教育科学可以说只是“一枝独秀”,一本教育学唱独角戏。虽然教育学有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科学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经过4个五年规划,涌现出了大批科研成果。教育科学再也不是一本教育学所能囊括得了的,而是成为一个学科群,出现许多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各级各类教育也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各种新的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竞妍争艳。这是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个局面来之不易,是思想解放20年的结果,是教育观念转变的结果。
当前,我国教育和教育科学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是世界正处于新的变革之中,各国都在寻求应付变革的对策,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我国教育虽然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教育的进步并不像经济的增长那么困难,尤其是我国是教育大国,人才济济,只要我们把握时机,增加教育的投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有力度的教育改革,就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大批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育遇到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教育资金的严重不足,都要求教育深化改革。教育体制要改革,以增加学校办学的活力;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基础宽厚、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教育改革首先仍然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例如,当前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为什么那么艰难?关键在于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为什么不能把高等教育的大门适当开大一点,以缓解升学的竞争?资金不足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有许多思想障碍。为什么不能把课程要求降低一点,为什么不能实行多级多本?这也是由于有种种思想障碍。因此,只有克服思想障碍,思想得到解放,才能寻找到许多新的出路和办法。思想解放离不开实事求是,特别要注意我国的国情,教育改革要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本身也是一种思想解放。只有思想解放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我国教育领域现在还有许多形式主义的、不实事求是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思想不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0年来,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它仍将是指引我国教育健康地走向新的世纪的根本指针。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6期,原题为《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思想解放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