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师范教育 培训在职教师[1]
陈云同志在1985年题词“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概括了教师同“四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教师所承担的历史重任。然而,我国现有的师资状况与这种要求很不适应,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有很大差距。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是关键。万里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要把各级师范教育提到重要地位。
根据统计和预测,教师的缺额很大。例如,北京市中学每年需补充教师2 300人,但北京市高等师范院校每年只招生1 000人,毕业分配到中学的只有700人。另据1982年底统计,四川高中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生占51%(“**”前为64%);初中教师中,专科以上毕业生占17.8%(“**”前为68%)。这些数字表明,“**”对教育的破坏,其影响至今尚未消除,师资队伍的素质还没有恢复到“**”前的水平。同其他行业一样,教师队伍中间也缺了一代人。而这种不适应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骨干教师退休后,将更加严重。因此,及早采取措施,积极培养新的合格教师,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有必要尽快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育要立法
要从法律上规定什么人能够当教师。汽车司机领取了驾照才能开车,否则难免造成人身伤亡的车祸。教师亦然。不合格的教师教书会耽误一代又一代人。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行教师证书制度,大学毕业生要当教师,必须通过取得教师证书的考试才行。而在我国,由于教育没有立法,加上政治、历史原因,似乎什么人都可以当教师。教师工作之所以被人瞧不起,缺乏吸引力,与这种做法不无关系。
目前,我国的900万名中小学教师,半数以上达不到应有要求,要考核的确困难很大。但凡事总要有个开头。有了教师资格的立法规定,就有了要求,有了标准,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教师队伍定将改观。
二、要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
多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一套教育进修系统。全国目前有提高在职中学教师的教育学院218所,在校学习的教师达162 900余人;提高在职小学教师的进修学校1 782所,学习的教师达503 000人。从1981年到1984年,平均每年培训中小学教师253 300人。按照这样的速度,需要20年才能使现有不合格教师在学历上达到合格。也就是说,20世纪末还不可能做到全部教师合格。因此,要花大力气加强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使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职教师的进修和提高,光靠脱产培训也不实际,还应发展师范院校的函授和夜大学,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此外,在职教师的进修也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使不合格者变为合格者;二是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水平,给他们更新知识的机会。而对后者,过去往往注意不够。
三、要加强师范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新教师
据1984年年底统计,全国有高等师范院校242所,在校学生361 800人,中等师范学校1 008所,在校学生531 300人。每年从师范院校毕业30万人。但这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职业中学的技术课教师没有来源。例如,北京市每年需要补充的职业中学技术课教师即达500名,涉及200多个专业。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分校改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但1985年开始招生,4年后才有毕业生。因此,除师范院校外,全国其他院校也应担负起培养一部分教师的任务。职业中学的技术课教师,尤其需要理工科院校帮助培养。
当前,还须特别注意加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了这些品质,再加上丰富的专业知识,将来就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把我国的教育水平提高一步。
四、高等院校应关心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由于中小学师资水平不高,加上近些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学毕业生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高等院校已经尝到这个苦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家都来关心中小学教育。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身体力行,亲自为中学数学教师讲课,这是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如果每个大学教授都能每年挤出极少量时间向中学教师介绍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其作用将不是用任何数字可以表达的。
五、师范院校本身要办好
在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上要克服两种偏见:一是认为教师不需要高深的学识,只要会把中小学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偏见。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小学教师的水平提高到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程度。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教出来的学生就可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二是认为教师不需要教育专业训练,只要有学问就能当教师。他们不承认教育是一门科学。有些人引用一些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把师范学院改变为综合性大学的做法,来说明师范教育的“消亡”。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事实上,国外将师范学院改为综合性大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把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和师范教育结合起来。例如,美国综合性大学里设有师范学院,它不收师范本科学生,却接受其他系科的毕业生,并对其进行教育专业的训练。
我国的师范教育有多种层次,其中少数几所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齐名,应把它们办成更高层次的师范大学,使之享有与重点综合性大学一样的装备和得到同样的扶持。它们要为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培养一部分师资。各省也应办好一所师范大学,使它起到这个省师范教育的“工作母机”的作用。
六、师范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大
过去往往认为,中小学有什么课程,师范院校就设什么科系,这种传统的观念需要改变。如在中学开设电子计算机课程,前几年有些人还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在已经迅速普及。其他如环境科学、生物化学、经济管理、信息论、控制论等都是现在的“前沿科学”,恐怕不久也会在中学普及。因此,有条件的师范学院,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应该放眼未来,除了加强基础学科外,还要发展前沿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科学的研究),努力提高师范教育的学术水平。
[1] 原载《瞭望周刊》,1985年第22期。
[2] 现北京联合大学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