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
资产阶级的比较教育学没有研究教育现象的统一的科学基础和统一的科学方法。研究现象是依靠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教育理论,在各种不同的哲学、教育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研究中缺乏统一的基础和统一的概念导致曲解教育现象、目的和本质,曲解教学和教育过程。折中主义的做法掩盖了教育现象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根据选用的哲学观点对它们进行任意的解释。
只有用马列主义哲学观点才能客观地分析教育现象,马列主义哲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教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和基本原理为指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正确、唯一科学的方法武装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范畴和规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现象,不能孤立地、离开它们和社会生活中其他现象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来看它们。
为了有科学根据地分析某种国民教育制度,必须在和一些社会范畴—该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一般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民族的传统,等等—的全面联系及相互作用中研究它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只有在所有联系的总体中研究教育现象,才能提供有关教育制度的客观而正确的材料。
教育问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也要在它们和其他教育范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探讨。
遵循社会生活现象不断向前发展的辩证规律,比较教育学不限于研究某个静止状态的教育对象,而是考虑过程的进行,研究问题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确定其现状,并在分析各国教育制度许多相似现象的基础上揭示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在当代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尖锐斗争的情况下,在比较教育学领域中特别明显地表现出通过对立斗争而发展这一辩证规律的现象。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指出,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中得到传播并不断取胜的。马列主义教育学的思想唤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群众为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而斗争。资产阶级在对抗这个运动、竭力维护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的同时被迫让步,在教育政策上玩弄策略,进行局部的学校改革。对当代学校立法所做的比较分析清楚地表明,劳动群众在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下近年来在扩大教育权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比较教育学与许多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种学、人类学等有联系。在对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这些社会科学的科学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辩证地深入教育现象的本质并确定它们发展的规律。
资产阶级比较教育学的大多数代表人物不是把比较教育学和社会科学总体地联系,而是把它和一门社会科学的联系提到首位,并认为这种联系具有决定意义。一些比较教育学者为过去教育机构的工作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寻找根据,主要依靠历史(坎德尔、汉斯、乌利赫、施奈德等);而有一些则依靠社会学(安德森、贝雷迪、卡扎米亚斯、兰德希尔等);第三部分人认为对教育现象的比较分析必须遵照哲学的基本原理(埃·劳韦里斯等);第四部分人则认为要遵照经济学的理论(弗·埃丁等)。这样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不科学性。
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史、教育学理论有最紧密的联系。普通教育学、教育史和其他教育科学在一定的情况下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学的特点在于比较的方法是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比较研究当代世界中教育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状况、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共同特点和个别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比较教育学按国家的社会经济类别,依靠教育史所积累起来的大量实际的和理论的材料,探讨当代世界中的一般教育问题;用比较历史法分析教育现象,给资产阶级学校和教育学以有论据的批判,选择并分析进步的教育现象。因此,它乃是普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